工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传感器技术 >>>
搜索结果: 1-6 共查到传感器技术 传感芯片相关记录6条 . 查询时间(0.144 秒)
汗液作为最容易获得的体液之一,其中富含有大量与健康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可用于无创监测,近2024年来受到了可穿戴健康电子领域的极大关注。苯丙氨酸作为人体的八大必需氨基酸之一,大量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对个体的智力发育、健康维持、免疫反应等方面十分重要。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高灵敏度检测方式以及可靠的汗液-血液苯丙氨酸水平相关性研究依据,汗液中的苯丙氨酸很少被可穿戴汗液生物传感技术探索开发作为生物标记物...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爆炸物和毒品检测的阵列式化学比色传感芯片的制备方法,该化学比色传感芯片由密封膜、聚丙烯显色基底和试剂模块制成,在聚丙烯显色基底内设置有9个凹形长方体,集成了多组检测试剂,配合爆炸物和毒品气氛探测仪使用,达到一次采样测试即可全面准确地检测多种爆炸物和毒品的目的,检测限达到微克级,检测时间均小于12秒,提高了在公共场所快速检测爆炸物和毒品的的效率。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吴南健研究员、刘力源研究员带领的技术团队长期致力于高速成像芯片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采用梯度掺杂光电二极管和非均匀掺杂传输管沟道的新型像素结构,有效降低电荷转移路径中的电荷势垒/势阱、电荷反弹效应和光电二极管中电荷残留,减小了拖尾现象。采用低功耗设计的像素信号读出电路阵列,降低了图像传感芯片的整体功耗。研制出1000帧每秒高速低功耗CMOS图像传感芯片,发表相关方向学...
激光传感芯片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2022年6月22日从合肥经开区获悉,日前,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孵化的“合肥清芯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地,标志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芯”正式进入了产业化阶段。
大连理工大学黄辉教授课题组发明了无漏电流“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解决了纳米线器件的排列组装、电极接触及材料稳定性问题,研制出高可靠性(8个月电阻变化率<0.8%)、低功耗(可室温工作)及高灵敏度(NO2检测限0.5ppb)的GaN纳米线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可推广至生物检测以及应力应变检测等,实验结果发表在国际纳米领域顶级期刊“Nano Letters” 。
研制了以聚碳酸酯(PC)为基底,以表面修饰了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核心抗原p24单克隆一级抗体(Rp24 I)的纳米金组合电极(GNEE)为工作电极的微流控安培免疫传感芯片,并应用于p24抗原(简称p24)实时分析。检测原理是基于夹心免疫分析法,在电压驱动和流动条件下,一次性加入p24样品和纳米金胶标记的p24二级抗体(Rp24 II-Au,金胶直径为50~100 nm)溶液,利用不同物质因受电...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