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微生物相关记录25条 . 查询时间(0.28 秒)
微生物植物天然共存,植物内生菌更是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全面深入了解植物微生物组对于延伸作物的新颖性状、拓展传统育种和化学肥料、农药替代都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李小方研究团队以“Rational Management of the Plant Microbiome for the Second Green Revolution”为题,在植物学知名期刊Plant ...
虫媒植物病害,包括多数病毒病害、部分细菌和真菌病害,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同时,虫媒病害的防治高度依赖于化学杀虫剂,也引发了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诸多问题。近年来,以韧皮部细菌病害为代表的虫媒病害愈演愈烈,已成为全球农业生产的重大威胁之一。植原体作为一种典型的虫媒细菌性病害,由叶蝉、飞虱等刺吸式昆虫取食植物而传播,特异侵染植物的韧皮部组织,能够侵染上千种植物。实际上,植原体既侵染植物也侵...
近日,陈晓明教授课题组在锶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方面取得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4.224, 中科院分区一区TOP期刊)上,题目“Combined forage grass-microbial for remediation of strontium-contaminated...
分布于不同纬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磷限制,且磷限制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为了适应养分条件变化,植物会最大限度地通过内部养分存留和外部养分获取来维持其养分供应。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所需的磷约有98%来自叶片凋落前的磷重吸收和微生物的磷矿化这两个过程。理解磷限制条件下,植物(重吸收)和微生物(酶解)互作如何共同维持磷供应,对于预测全球变化下的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有重要意义,但相关研究仍...
分布于不同纬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磷限制,且磷限制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为了适应养分条件变化,植物会最大限度地通过内部养分存留和外部养分获取来维持其养分供应。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所需的磷约有98%来自叶片凋落前的磷重吸收和微生物的磷矿化这两个过程。理解磷限制条件下,植物(重吸收)和微生物(酶解)互作如何共同维持磷供应,对于预测全球变化下的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有重要意义,但相关研究仍...
2022年5月9日,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所组织召开了院科技创新重点培育专项“盐生植物微生物组驱动植物耐盐碱机制及耐盐碱复合菌剂的研发”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会议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河北大学及新疆农业科学院土肥所相关专家组成咨询专家组参会。
微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与植物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宿主植物的生长、抗病和胁迫耐受力(如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等,这些微生物统称为植物微生物组(也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近些年,基于根际微生态的生物技术方法在协助农作物应对逆境胁迫等方面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已经明确一些重要的根系共生微生物组具有促进宿主植物养分利用、抵御病原菌和干旱等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的功能,研究人员也密切关注抗旱和抗病作物的微生物资源。版...
2022年2月24日,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沈振国教授团队和蒋建东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Microbiom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Long-term effect of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i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odification of DNA methylation induced by plant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草坪草与牧草分子育种学科组科研人员通过对湖南株洲清水塘工业区镉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发现长期镉污染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多样性及生物量,但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并不大。
一氧化氮 (NO) 作为高活性信号分子,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NO可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及生物胁迫的抗性,增强植物的免疫能力。最新的研究表明,NO在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的互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O能够促进植物根系与根瘤菌及丛枝菌根真菌形成共生体,从而提高植物对土壤氮磷养分的获取。NO作为信号物质调控植物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抗性的主要机制有:1) NO与活性氧系统互作,调节活性氧的水平,缓...
近期,中国科学院高寒生态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格局与过程团队张更新研究员等在中国西藏墨脱县的嘎隆拉山跨越3000米的海拔梯度(图1c),通过对植物、细菌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与分析,探讨了地质过程和当代环境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基于嘎隆拉山700-3760m 六个垂直植被带(从热带季雨林到寒冷灌木草甸)18个样点的植被调查和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约占陆地初级生产的90%。其中的植物与众多的微生物共存,成为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的整体。生活在植物叶际、树干层和根际的微生物总和被称为植物微生物群落。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微生物群落,因为它们控制着关键的生态过程,如初级生产、分解、营养循环、应激反应等。然而,对植物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的全面认知较为缺乏。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团队,综述了目前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以及抗生素抗性基因通过植物微生物组的传播途径,包括:(1)食物链,饮食是人类接触环境抗性基因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植物微生物是连接人类微生物组和环境抗性组的桥梁;(2)城市绿色空间,通过非摄入的方式,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植物微生物组是人类接触环境抗性组的一个重要方式;(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运输可能通过植物微生物组进一步加剧抗性基...
2018年12月15日,由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河南大学协办的“昆虫-植物-微生物互作与逆境适应青年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包括10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青年长江学者、4名青年千人和2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在内的40位青年学者前来参会。校长宋纯鹏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中华专程看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人事处、科学技术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和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有关部门...
在自然环境中, 植物微生物紧密互作。病原微生物侵染植物, 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的生产, 并威胁生态安全; 有益的微生物则与植物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同盟关系, 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近年来, 我国科学家在植物-微生物互作领域屡获突破, 从整体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该文重点介绍了2017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4篇研究成果, 并对本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