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传感器技术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传感器技术相关记录573条 . 查询时间(2.203 秒)
近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来自电力、光学等领域的专家,对我国首台“高可靠自主化光纤电流互感器”进行技术鉴定。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维江为代表的行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形成全系列光学电流互感器成套装备,代表领域内国际最高技术水平,对实现领域内科技自立自强与创新超越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月10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高晓明研究员团队在静态磁场法拉第旋转光谱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环形阵列永磁体的法拉第旋转光谱NO2传感器》为题发表在国际TOP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
2023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传感器研究组研究员冯亮团队在纸基光化学传感器的信号放大研发中取得新进展。团队构建了新型介孔二氧化硅功能化纸基传感器,通过柱芳烃超分子识别系统,实现了农药百草枯的高效捕获和分析。该工作为纸基光化学传感器痕量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快速筛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血细胞计数作为临床检验领域中最常用的血液检验项目之一,可实现对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子类的识别与计数,在血细胞形态或浓度异常相关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全血细胞计数的现场诊断/即时诊断(POCT)有望超越医院和检验中心等传统医疗场所,进入家庭及采样现场,实现个体化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的疾病检测模式,在推动公共健康管理、智能家庭医疗、“互联网+”智能医疗等方面具有重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 4.3 亿人因耳蜗受损而遭受听力损失,改善听力主要靠人工耳蜗。然而,传统的人工耳蜗语音识别能力较低,而且刚性电极与软组织间的不匹配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和耳鸣等问题。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柔性自供电人工耳蜗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 4.3 亿人因耳蜗受损而遭受听力损失,改善听力主要靠人工耳蜗。然而,传统的人工耳蜗语音识别能力较低,而且刚性电极与软组织间的不匹配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和耳鸣等问题。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柔性自供电人工耳蜗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基康仪器于2022年12月20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同日从新三板摘牌。据介绍,深耕智能监测传感行业20余年,盈利增速表现亮眼。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智能监测终端、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其中智能监测终端是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21年占比为75.01%。
近日,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发布2022年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获奖名单,本所光栅技术中心开发的“一维光栅线位移传感器”荣获银奖。
导电水凝胶制成的柔性表皮传感器在个性化医疗、多功能电子皮肤和人机界面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可穿戴人机交互的高性能医疗(尤其是电生理信号)传感以及后续医疗的加速伤口愈合方面,同时具有可靠自愈能力和卓越传感性能的导电水凝胶表皮传感器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期,北京化工大学等的科研团队开发出可愈合高性能表皮传感器。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
2022年12月7日上午,应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邀请,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生物系统及农业工程系汪宁教授为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无损传感技术在食品和农业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学院师生近200人在线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副院长张志勇主持。
荧光传感作为一种快速可视化、高特异性、简单便携和高性价比的检测技术,经历了从以实验方法为导向到以分子设计为导向的发展历程。科研人员在构象依赖型暗态发射荧光探针分子设计策略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其中,通过精确调控分子结构扭转,构建荧光发射禁阻跃迁的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对于消除背景荧光、提升荧光点亮传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通过简单外界环境变化以调控荧光探针扭转能力的设计鲜有报道,这...
杂交链式反应是Dirks和Pierce于2004年提出的一种无酶参与的核酸聚合反应,由目标分子引发若干条热力学稳定的且具有特定二级结构的DNA燃料链发生级联反应,最终产生具有切口的超长链DNA纳米结构。运用杂交链式反应可以实现目标分子的信号放大。
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前沿所徐杨教授团队“硅/二维异质集成图像传感器基础研究”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该项目针对浙江省企业发展感知成像微型化、集成化器件的需求,开发二维材料/硅基异质器件阵列与传统CMOS工艺相兼容的工艺技术,设计片上读出电路并配套光学成像镜头,研究新型硅基二维图像传感芯片的制备。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望突破传统硅基图像传感技术领域的瓶颈,推动新型图像感知...
响应性驱动器因在柔性机器人、传感器、能量转换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受到关注。自然界中,许多植物或组织展现出多种形式的外场响应性运动,这为人工驱动器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较多灵感和物理模型,成为构筑功能性人工驱动器的有效途径。对植物原型的探索是较为漫长的过程,同时,随研究视角、手段和技术的进步而逐渐深入。松塔是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原型之一,相关研究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扩展物体波前传感是限制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自适应光学中常用波前传感器都只适用于点光源。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待成像观测的物体属于扩展物体,并非点光源。因此,扩展物体波前传感技术严重限制了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2021年7月,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张思炯研究员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通用性好、精度高的扩展物体波前传感器(General Exten...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