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神经生物学 >>> 神经生物物理学 神经生物化学 神经形态学 细胞神经生物学 神经生理学 发育神经生物学 分子神经生物学 比较神经生物学 系统神经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神经生物学相关记录2877条 . 查询时间(0.649 秒)
确定空间信息的表征机制是理解空间信息处理的核心任务之一,也为学习记忆中空间场景处理原则提供重要的启发。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所研究员王成团队和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陈小菁团队联合在Neuron杂志发表题为Egocentric processing of items in spines, dendrites, and somas in the retrosplenia...
美国科学研究认为,对丘脑的关键脑回路进行深部脑刺激,或能改善因创伤性脑损伤导致长期认知障碍的患者的认知功能。这些发现基于一项小型临床试验,表明这种治疗可行且安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医学》。
2023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脑所副研究员都展宏等展示了一种不使用聚合物载体且无需手术即可直接在组织内组装神经界面的方法,其产生的神经界面可以有效连接弥散在深层筋膜骨膜中的神经末梢。该技术能有效地通过神经刺激调节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为病理性异常神经活动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成果以Doping-induced Assembly Interface for Non-Invasive ...
据《自然》报道,一项小型临床试验发现,一种被称为脑深部电刺激(DBS)的技术改善了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认知能力。
近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李涛、祝世宁课题组通过平面手性超构表面和卷积神经网络的结合,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的偏振分析器件。该工作充分利用了超构表面在相位和偏振调控的强大能力,构建了基于同偏振和正交偏振的三独立相位编码通道,让三个通道的光场进行线聚焦形成交叉三角形,然后根据三条边和交叉点的光强可以一次性获得不同偏振态光场的振幅和相位信息,从而实现非交错像素的偏振检测。同时,研究人员还引入卷积...
一次畅快的跑步、一杯清晨的咖啡,一块香喷喷的饼干……这些令人愉悦的时刻都归因于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多巴胺由我们大脑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释放,称为“多巴胺能奖赏通路”。据5日发表在《自然·方法》杂志上的论文,奥地利科学院分子生物科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多巴胺系统的类器官模型,揭示了其复杂的功能和对帕金森病的潜在影响。
科学家已经确定与终止进食有关的大脑区域甚至特定细胞。但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协调的,目前还不清楚。现在,研究人员利用老鼠进食的大脑记录,首次确定了一个称为孤束核尾核(cNTS)的区域中的特定神经元是如何在用餐过程中启动以减缓进食并最终结束进食的。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个体大脑中创伤性记忆的神经表征,与悲伤但非创伤性记忆的表征不同。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霍克弗尔特(Tomas Hokfelt),生物学家。瑞典国籍。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962年毕业于瑞典卡罗琳学院,1971年获该校医学博士学位。1969年至今,先后任瑞典卡罗琳学院助教授、神经科学系副主任、教授,以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总委员会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85)、欧洲科学院院士(1989)。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4)、美国艺术及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意大利国家林琴科学院...
对绝大多数动物而言,睡眠不可或缺。人类一生要花费约1/3的时间用于睡眠,而睡眠不足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例如引发炎症或慢性免疫系统疾病。动物实验表明,长时间睡眠剥夺会导致其个体死亡。然而,哺乳动物的睡眠如何调控免疫系统,睡眠不足又如何带来负面的健康影响,其机制尚未厘清。
早期负性经历会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甚至产生持续终身的影响,与后期多种心理行为问题风险密切相关。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技术(rs-fMRI)常用于检测脑功能的长期改变。静息状态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信号反映了神经细胞在较低频率(0.01-0.1Hz)功能活动的同步性变化,但是这种同步变化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并不清楚。
近日,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武胜昔团队揭示了社交障碍的抑制性突触损伤机制,这是在前期证明前扣带回是社交行为关键靶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由慢性社会隔离这种环境因素所诱发社交障碍的神经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神经元》。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环境研究》杂志上刊发论文指出,如果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几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肥胖、年龄增长、接触杀虫剂和其他有毒化学物质等因素引发的,从咖啡渣中提取的咖啡酸基碳量子点(CACQD)具有保护脑细胞免受这些疾病影响的潜力,因此有望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发挥变革性作用。
日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雷旭团队以《睡眠健康维度与大脑内在功能连接之间的协变模式》为题,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该团队基于中国人的人格—行为—脑研究项目和多家医院的共享数据,通过多变量机器学习方法,找到刻画睡眠健康的脑网络连接模式。该工作将个体内在的脑功能连接和行为特征相结合,识别出睡眠健康的脑网络标志物。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专利:柔性神经束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