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物理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气象学 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河口、海岸学 海洋调查与监测
搜索结果: 211-225 共查到海洋科学相关记录14472条 . 查询时间(2.891 秒)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17日报道,法国科学家创建了一个基于地球海洋和大气层的模型,并修改相关参数应用于火星环境分析。他们据此得出结论称,30亿年前火星上或存在一个液态海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海水监测功能的漂浮式海洋测绘装置,属于海洋测绘技术领域,包括通过钢绞线连接在船体尾部的测绘设备,所述测绘设备包括载板,载板的底面上通过四个固定件固接在两个防锈钢架,两个防锈钢架的两端连接有两个浮筒,浮筒上连接有充气管,充气管的一端处安装有气门嘴;本发明所提供的海洋测绘装置,能够适应各种海洋的复杂状况,能够自动使充气囊张开,避免因浮筒破损进水而造成整体沉没水中的问题,有效保护了海...
2022年1月17日,装备所赴能源与环境(青岛)国际联合实验室调研座谈,并现场参观了海洋工程地质环境原位观测技术与装备实验室和全球地质灾害大数据监测系统。
2021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喻子牛团队主导,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广东海洋大学相关团队,就砗磲幼贝对海洋酸化反应及其机制开展研究的成果“Assessment of the juvenile vulnerability of symbiont-bearing giant clams to ocean acidification”在国际...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9日电 (记者崔爽)12月29日,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自主研发的“质量守恒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妈祖’”正式发布,填补了我国海洋环流数值预报领域的空白,同时该模式在气候变化评估、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等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
202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揭示了海底麻坑链在深水洋流动力作用下演化为海底水道的成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Incision of submarine channels over pockmark trai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为题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期...
2021年12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海重要岛礁及邻近海域生物资源评价与生态修复”项目顺利完成本年度综合航次任务。 该项目组织实施完成了最后一批的砗磲、珊瑚、海藻和海草等固礁护礁生物在西沙群岛的移植放流,对该区域的生态种群的恢复和生物资源进行了采集和评估;同时安置了水下监控设备,可以对项目示范区域进行了有效的图像和水文监测;此外,航次执行期间,科考队员在赵...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与模拟学科组博士研究生孙李恒,研究员孙珍、张运迎,副研究员赵中贤等对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绿片岩相糜棱岩开展了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碳酸盐U-Pb定年的研究,发现自早白垩世以来南海陆缘至少经历了两期主要的伸展事件,这两期伸展事件共同导致了南海陆缘的减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Marine Geo...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刊登了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许云平团队及其合作者关于深渊海沟汞埋藏的最新研究成果“汞在海洋最深处的大量积累及其对环境汞循环的意义”。研究发现深渊海沟的面积虽然占全球海洋的1%左右,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埋藏了大量的汞,在整个海洋乃至全球汞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In an oceanic omen for climate change’s intensifying effects, Cornell-led research shows that seagrass – through large swaths of intertidal meadow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 suffers from a lesion-fil...
2021年11月25日至26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以下简称联合国“海洋十年”)西太平洋区域启动会议在线上举行。为期两天的会议包括高级别会议和17个“联合国十年行动孵化器”分会场。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与创新机构、马来西亚大学联合主办了主题为Unlock the mysteries and opportunities abou...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王超团队使用稳定氮同位素标记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国近海岸南北长约2500公里的沉积物样带进行分析(图1),量化沉积物中氮素的移除过程、速率和潜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反硝化过程和厌氧氨氧化过程是近岸沉积物主要的氮移除过程,其中反硝化过程约占总氮移除的90%。
新特提斯洋是位于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一个向东开口的海湾状大洋,主要存在于中生代,局部跨越晚古生代到早新生代。其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欧亚大陆南缘特提斯构造域的形成(图1)。新特提斯构造域是全球最重要的金属矿产和油气等资源能源战略要地。因此,对新特提斯构造域形成和演化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又是国家战略需求。
2021年11月17日,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研究员林强团队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大志团队等合作完成的海洋鱼类恒温与环境适应机制解析的最新研究进展刊发于Cell集团旗下国际综合刊物The Innovation(《创新》)上。
2021年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澳大利亚科学家Ming Feng教授,揭示了热带印度洋海洋热浪的极端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成果由张莹博士等人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