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20世纪相关记录20条 . 查询时间(0.259 秒)
全球陆地季风区降水充沛,全球约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该区域,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全球季风区通常被划分为六个子季风区,包括北半球的北美季风区、北非季风区和亚洲季风区,以及南半球的南美季风区、南非季风区和澳洲季风区。季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对水循环有重要影响,理解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对季风降水的未来预估、水资源规划、旱涝风险规避和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院重点实验室马柱国研究团队的段建平副研究员,联合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武培立博士等国内外10位共同作者,从气温的季节性变化(夏-冬温差)入手,利用观测资料、树轮等代用资料和气候模式资料检测了人类活动对气温变化影响的早期信号及开始时间。研究发现,观测资料显示的气温季节性弱化,实际开始于19世纪 60-70年代,而且同步地发生在了青藏高原、欧洲甚至北半球的中高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徐霈强、研究员王林、陈文等指出,PJ/EAP型遥相关的空间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在:(1)PJ/EAP型遥相关的活动中心整体向东移动了约20个经度;(2)90年代末之前PJ/EAP型遥相关在中纬度地区是一个深厚的正压结构,但该结构在90年代末之后显著减弱,只在对流层低层有很弱的环流异常(图1)。受上述变化的影响,PJ/EAP型遥相关...
诸多研究表明,近50年来中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这与中国其他地区降水略增甚至减少的趋势明显不同。然而,西北干旱区降水变化的原因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团队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深入研究,并从大气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干旱区的水汽来源对降水变化产生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东亚夏季风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减弱,这很可能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从负位相变为正位相有关。注意到PDO在20世纪40年代也发生了同70年代相反的位相变化,如果PDO的位相变化确为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原因的话,那么东亚夏季风在40年代也很有可能发生了一次年代际变化。但是受限于观测资料,对于东亚夏季风40年代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较少。本文利用20世纪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
年代际尺度的气候变化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特征,在近二十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东部气候受到季风系统的控制,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末以来东亚夏季风发生显著的年代际减弱,之后华北地区多干旱,而长江流域多洪涝。这次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和机制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北极海冰的变化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变化的原因也引起学术界的激烈讨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的李菲博士、王会军院士和郜永祺研究员,利用观测资料诊断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热带外海表温度(ET-SST)对北极海冰面积(ASIC)变化的潜在影响,并分析了其中的可能机制。这一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Climate上。
20世纪50年代起,热带印度洋海温显著升高,但在其机制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研究团队利用观测资料和CMIP5数值模拟研究了20世纪以来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从年代际尺度上看,自1965年以来,热带印度洋海温增温幅度较1900-1940年明显加倍,CMIP5历史模拟很好重现了这一特征。然而,从空间分布上来看,1900-1940年,热带印度洋海温表现...
东亚冬季风的系统成员包括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大槽、对流层低层的偏北风以及高层的东亚急流. 分析结果表明,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上述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的年际变率均明显减小, 同时与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年际变率间的联系也显著减弱. 1956~1980年期间, 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率与东亚沿海(暖池)的冬季海表温度呈显著的负(正)相关关系. 然而, 上述统计相关在1986~2010年期间显...
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的东亚夏季风减弱, 造成了中国东部地区夏季严重的旱涝异常.东亚夏季风何时恢复是一个众所关注的问题. 研究表明, 自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 东亚夏季风表现出恢复增强的特征, 尽管其增强的幅度仍未达到1965~1980 年间的水平; 伴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增强, 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出现年代际北移, 表现为淮河流域(110°~120°E, 30°~35°N)夏季降水增加. ...
观测资料分析表明,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了年代际突变, 在1999~2010年期间降水异常从以往的经向三极子型分布变成了经向偶极子分布, 形成了“南涝北旱”(除长江沿岸地区)的特征; 中国东部这次降水的年代际突变与东亚上空对流层环流及散度、垂直运动以及整层水汽输送散度的经向偶极子型年代际异常分布相对应. 并且, 本文还从大气内动力和热力过程讨论了1999~2010年期间东亚地区...
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对近百年气温变化的模拟,讨论了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对20世纪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为因子的共同强迫作用下,耦合模式能够合理再现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随时间的演变;仅在自然因子作用下,模式不能再现1970年以后的全球变暖.自然因素对20世纪第一次变暖的作用...
利用1961~2000年辽东地区13个观测台站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辽东地区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并利用高桥公式计算出辽东地区的蒸发量,得出了该地区蒸发量和降水蒸发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干燥度指标研究了辽东地区气候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 a来辽东地区气候变化呈暖干变化趋势,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尤其以20世纪90年代变化最为明显。
利用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的全球格点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地表湿润指数分析了1951~2002年全球干湿变化趋势. 重点对比研究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及澳洲大陆干湿变化的特征及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大陆乃至全球的干湿变化与影响气候变化的大尺度背景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增暖背景下, 20世纪下半叶全球干湿变化趋势具有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加剧变暖,已为世人所瞩目.利用代表性较好的全国160个站1951~1999年逐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80年代以来我国年和四季温度的变化,发现中国的气候变暖表现为非均衡响应,区域和季节差异颇大.在区域变化上有“北暖南冷”的趋势,在季节变化上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并从数理统计学角度,对温度变化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长江以北地区基本达到了95%以上的信度水平.同时根据335个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