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冶金工程技术 >>> 冶金物理化学 冶金反应工程 冶金原料与预处理 冶金热能工程 冶金技术 钢铁冶金 有色金属冶金 轧制 冶金机械及自动化 冶金工程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冶金工程技术 组织性能相关记录21条 . 查询时间(0.388 秒)
该项目属于冶金和材料科学领域。该项目研究钢在亚快速凝固条件下凝固组织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溶质元素分布规律、非金属夹杂形成与分布规律,亚快速凝固条件下主要缺陷形成机理,提出防止缺陷的对策,确定亚快速凝固薄带的组织、成分等与强度、塑性、耐蚀性和变形性能的关系。研究了金属快速凝固过程中超急速传热及控制规律,强迫对流条件下金属亚快速凝固过程中的流体流动和传热传质行为。项目研究对发展亚快速凝固理论具有重要的科...
双相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马氏体/铁素体的含量对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实验调节淬火温度制备了不同马氏体体积分数的双相钢,采用金相显微镜对马氏体/铁素体组织形貌及分布进行了定性观察;其次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并结合高斯拟合,发现马氏体/铁素体衍射花样衬度呈双峰分布,据此对钢中马氏体体积分数进行了定量统计。结果表明:淬火温度为730℃时,马氏体体积分数仅为19.09%。随淬火温度增加,...
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重载车梁试验钢在不同临界区淬火(Inter-critical Quenching,IQ)温度处理后的铁素体F、马氏体M双相组织演化规律,利用拉伸试验探讨试验钢在不同IQ温度处理并520℃回火后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IQ温度对试验钢淬火组织中M含量及形貌有一定影响,M含量随IQ温度升高而升高;IQ温度处于奥氏体转变开始温度至800℃时,M以颗粒状或岛状分布于F基体,...
利用300mm连铸坯在工业生产条件下生产130mm厚度规格抗层状撕裂特厚板,对钢板热轧态及正火态厚度不同位置取样进行了组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钢板热轧态及正火态厚度方向从表层到心部晶粒渐显粗化,综合力学性能亦呈降低趋势。利用连铸坯生产高性能特厚钢板时,在提高连铸坯内部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增大改善厚度方向变形均匀性的板坯的有效压缩比。
对不同生产工艺下冷轧态及退火态65Mn钢带的组织和退火态钢带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未经退火的65Mn钢冷轧时,珠光体组织以弯曲变形为主,随着总变形率的增加,珠光体弯曲变形减少,片层细化变形成为主要变形方式;经预退火的65Mn钢冷轧时,珠光体组织变形均以细化变形为主。采用原料经预退火后再进行冷轧的工艺生产的65Mn退火钢带组织均匀,力学性能稳定,塑性较好。
以超低碳含磷高强IF钢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冷轧及模拟退火试验。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及退火时间的延长,试验钢再结晶越完全,晶粒形状更趋近等轴晶;试验钢退火后具有较强的{111}<110>和{111}<112>织构;采用700~720 ℃退火4 h可使试验钢各项力学性能指标满足标准要求。
通过模拟连续退火研究了不同加热速度对冷轧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快速加热可以明显地细化晶粒,但组织的遗传性导致微观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带状组织,材料的加热速度不宜超过100 ℃/s;材料的加工硬化速率及加工硬化指数对冷速的增加呈规律变化。
鉴于热镀锌TRIP钢在成分和工艺上的特殊性,试验采用低Si含P以及V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思路,并进行镀锌连续退火工艺模拟,分析其微观组织性能。探讨了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强化机理。结果表明,添加P和采取较高的冷轧变形量均有利于提高残余奥氏体量及其稳定性。在残余奥氏体的形变诱导马氏体相变、贝氏体和V析出的强化作用以及铁素体晶粒细化的共同作用下,抗拉强度和强塑积分别达到1 035 MPa和25 ...
按照EN10225—2009附录E标准要求,采用50kJ/cm大热输入埋弧焊工艺焊接厚为100mm海洋平台用EH36钢板,测试分析了焊态及焊后热处理态焊接接头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无论焊态还是焊后热处理态,EH36厚钢板焊接接头的硬度HV10≤280,抗拉强度≥510MPa,-40℃冲击功均值≥50J,表面组织以粗大的板条状贝氏体+少量粒状贝氏体为主,心部组织以细小的铁素体+珠光体为主,表明济钢...
以Q235B和Q345R为例,分析了连铸坯和电渣重熔钢锭的内部质量情况,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小压缩比、轧制6道次的相同轧制工艺轧制成厚板,分析了轧制成钢板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电渣重熔工艺可以显著改善钢的内部质量,消除偏析和缩松,细化组织,提高钢板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断面收缩率分别提高1.7和1.9倍。
使用气动式喷丸设备制备了30CrMnSiNi2A合金钢喷丸强化处理试样,并对试样表层的组织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试样表层的显微组织结构,利用纳米压痕仪和X射线应力仪测试了喷丸处理和未处理试样表层纳米显微硬度和残余应力沿厚度方向的分布。结果表明:未处理试样的组织主要为板条马氏体、少量的下贝氏体、孪晶及残余奥氏体,喷丸处理在试样表面形成了厚度约为30 μm的致密塑性变形层,该...
以Q235B和Q345R为例,分析了连铸坯和电渣重熔钢锭的内部质量情况,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小压缩比、轧制 6道次的相同轧制工艺轧制成厚板,分析了轧制成钢板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电渣重熔工艺可以显著改善钢的内部质 量,消除偏析和缩松,细化组织,提高钢板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断面收缩率分别提高1.7和1.9倍。
采用增大冷轧压下量以及合理的连续退火工艺,得到了含有大量稳定残余奥氏体的一种新型适合于热镀锌的超高强贝氏体基体TRIP钢。该钢将硅含量降低到0.28%,加入0.08%的磷,弥补了由于硅含量降低而引起的强度损失,同时有效阻止渗碳体的析出,使室温组织中含有17.6%块状或片层状残余奥氏体。添加钒进一步提高了基体强度。贝氏体基体的TRIP钢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1030MPa,强塑积达到226...
采用加压烧结工艺制备了双层烧结铁基材料,研究了合金元素对高合金层烧结致密化的影响及其在界面区的分布规律,分析了该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提高C和Mo的含量有利于高合金层的致密化,而提高V含量阻碍其致密化。双层烧结铁基材料综合了高合金层和基体层的优点,抗弯强度达1 980 MPa,冲击韧性达18 J/cm2,洛氏硬度为50。高合金层呈脆性解理断裂,基体层呈韧性断裂; C和Mo和V在界...
采用实验室钢坯室温装炉和炼钢-连铸-直接轧制的不同方法,研究了用钢坯室温装炉工艺和连铸连轧工艺生产X70管线钢时,不同的装炉温度对成品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装炉比1 100 ℃热装的钢板晶粒尺寸细小,位错密度高,因而强度较高,韧性较好;而1 100 ℃热装的钢板析出物尺寸比室温装炉时细小、分散;采用两种装炉方式轧制的钢板均能满足X70管线钢的性能要求。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