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地质学 一亿年前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0.186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许春鹏在研究员王博的指导下,与武汉大学教授崔晓辉、研究生樊丽合作,在一亿年前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类奇特的昆虫拟态植物以及一系列昆虫覆物行为的化石记录。该研究报道了中生代首个直翅目昆虫拟态植物叶片的记录,以及啮虫目和半翅目蟾蝽科昆虫最古老的覆物行为记录。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古所)联合中山大学、捷克帕拉茨基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开展合作,从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个叩甲总科(萤火虫及其近亲)的新科——白垩光萤科。这一新类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叩甲总科中生物发光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1月20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生物科学》。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中外学者近期在一亿年前的缅甸琥珀里发现萤火虫祖先,解开了发光甲虫身体软化的“演化谜题”。
近期,来自中国、德国、英国的研究团队发现,介形虫利用巨型精子进行有性生殖的行为在一亿年前就已存在,同时该结果也使已知最早的动物精子记录提前了至少5000万年。相关研究成果9月16日作为封面论文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介形虫是一种具双瓣壳的水生微型甲壳类动物,大小通常为1毫米左右。自奥陶纪以来,介形虫化石就是地质记录中最丰富的节肢动物化石之一。然而,绝大多数介形虫化石只保存有钙化的壳,...
介形虫是一类具有双瓣壳的水生微型甲壳类动物,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将近5亿年。地层中保存其双瓣壳的化石非常丰富,但其软体部分通常不易保存。最近,来自中、德、英的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显微断层扫描技术对产于白垩纪缅甸琥珀中保存有软躯体的介形虫化石标本进行了研究,表明介形虫利用巨型精子进行有性生殖的行为在一亿年前就已存在,同时该结果也使已知最早的动物精子记录提前了至少5000万年。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
当今自然界中随处可见色彩斑斓的生物,然而,在古老的化石中却很少保存有生物的色彩细节,大多数古生物复原图是根据艺术家的想象重建。近年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晨阳和研究员泮燕红带领团队开展研究,揭开了近一亿年前的昆虫真实色彩的秘密。相关成果7月1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报B辑》,为了解白垩纪雨林中与恐龙共存的昆虫提供了新视角。
一支中外科学家团队昨天宣布,他们在距今约1亿年的白垩纪琥珀中首次发现了两栖类、腹足类动物和昆虫产下的卵团。这对科学家理解古生物的产卵行为,以及动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历史生物学》。此次研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这些琥珀距今约1亿年,为白垩纪中期。从2000年起,此地陆续产出的白垩纪琥珀为科学家提供了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历史记录。
2019年1月30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件被掠食者吃剩的古鸟化石,对于理解古鸟类的行为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科学报告》。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晶梅等共同完成。
2018年12月15日,中加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发现了世界上首批三维保存的古鸟类尾羽琥珀,初步揭开了一亿年前古鸟类尾羽的秘密,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古地理学报》。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皮埃尔·考克斯博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邹晶梅等学者共同合作开展。
2018年12月15日,中加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发现了世界上首批三维保存的古鸟类尾羽琥珀,初步揭开了一亿年前古鸟类尾羽的秘密,该研究成果在《古地理学报》在线发表。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皮埃尔·考克斯博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邹晶梅等学者共同研究。
中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古生物研究人员2018年10月12日在北京共同宣布,他们发现了世界上首例保存了触角等软组织的白垩纪蜗牛琥珀,距今大约一亿年。此研究成果已由专业学术刊物《白垩纪研究》在线发表。
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刘青、张青青在研究员王博的指导下,与中国农业大学、临沂大学的学者合作报道了27个丽蛉标本,并对丽蛉的传粉行为、化学通信行为及伪装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为重建中生代传粉昆虫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提供了新观点,并于2018年9月1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我校邢立达副教授负责的研究团队在一件距今约1亿年的琥珀中发现了一只近乎完整的古鸟标本,2月2日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了这一重要发现。古鸟标本沿冠状面剥蚀,而形如薄片,部分皮肉损失,暴露出体腔内很多细节,科学家形象地昵称它为“煎饼鸟”。“煎饼鸟”为理解古鸟演化提供了更多解剖学信息,它表明,起码在白垩纪中期,反鸟类已出现许多物种,具有高度的多样性。该研究成果作为《科学通报》(英文...
2007年4月24日,四川华蓥山出现“石破天惊”的一幕:新芦木以化石的形式重现世人眼前。这种早已绝种的新芦木在华蓥山的坚硬石头中静静地躺了一亿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