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作物学 园艺学 土壤学 植物保护学 农药学 林学 畜牧学 兽医学 水产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农学 形成机制相关记录54条 . 查询时间(0.214 秒)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吴双团队首次解析了番茄通过形成特殊表皮毛,改变花的结构,进而改变授粉方式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未来改造植物授粉方式,增加结实率和提高植物的逆境适应力,以及未来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2024年4月4日,相关研究在《科学》在线发表。
该成果针对木本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多种多样,其形成和调控机理不清楚等科学问题,以我国重要工业原料——樟科植物为模式树种,系统梳理了樟科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及其萜类多样性,从基因组学水平研究樟科萜类化合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进一步揭示樟科植物萜类化合物多样性形成的特有基因簇。成果利用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基因组编辑和遗传转化体系,解析了樟科萜类化合物多样性形成和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成功组装了全球首个染色体级...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蔬菜栽培与智慧农业团队在冬瓜果实黑心病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采后生物学与纳米技术》(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已有研究揭示出生物多样性具有纬度、海拔等梯度和热点/贫瘠区域差异等地理格局。相较于陆生生物,当前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认识有限。由于湿地的水陆过渡性和非地带性特征,湿地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受到特别关注,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鱼类,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最为贫乏。
近核红是桃特有的现象,其性状表现为在果实发育的后期,靠近果核处果肉花青苷积累变红,这种性状不利于罐装桃产业的发展。然而,近核红性状是如何产生的尚不清楚。2023年3月28日,武汉植物园果树分子育种学科组发现了近核红性状形成的重要基因PpHY5并阐明其导致果肉变红的分子机理,研究成果以“PpHY5 is involved in anthocyanin coloration in the peach ...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生理团队揭示了荔枝果实成熟时叶绿素降解和花色苷积累的共同调控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Plant Physiology。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黄旭明和王惠聪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邹士成为第一作者。
近日,资源环境学院贾汉忠教授团队在根际土壤活性氧自由基的赋存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Microscal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Generation Mechanisms of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Rhizosphere of Ryegrass: Coupled Biotic−Abiot...
2022年9月19日,食品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Food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高值化利用研发室题为“Precursors and formation pathways of furfural in sugarcane juice during thermal treat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果糖/葡萄糖-丝氨酸模拟体系揭示了蔗汁热处理过程中糠...
2022年5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和资源昆虫产品加工与功能评价团队合作,解析了云南沧源独特黑色米团花蜂蜜的主要呈色化合物及其形成机制,为米团花蜂蜜的品质鉴别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关键的科技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农业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发表。
2022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和资源昆虫产品加工与功能评价团队合作,解析了云南沧源独特黑色米团花蜂蜜的主要呈色化合物及其形成机制,为米团花蜂蜜的品质鉴别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关键的科技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农业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发表。
梅花位居中国十大名花之首,有“花魁”之美誉,是我国著名的早春木本观赏植物。朱砂梅(Prunus Mume Var. Purpurea),俗称“骨里红”,是木质部呈粉红色或紫红色的一类特殊品种,花瓣艳丽,香气宜人,在美化城乡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朱砂梅木质部特异呈色机制和遗传机理尚不清楚。
以豌豆蛋白为原料的植物基酸奶制品具有非转基因、低致敏性的突出优势,符合消费者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豌豆蛋白生产国,豌豆蛋白产量达到全球总产能的70%左右。企业通常采用碱溶酸沉法和传统酸浆法提取豌豆蛋白,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豌豆蛋白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特性和加工适宜性尚不明确,限制了以豌豆蛋白为原料的新型植物基食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2022年4月1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在运用科学计量方法分析微塑料和浮游动物研究趋势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circ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aquatic ecosystem using scientometric method”和“Global trends in zooplankton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食用菌遗传育种与栽培团队联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开展平菇菌盖颜色形成机制研究,解析了菌盖颜色成份,并揭示了菌盖颜色遗传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上。
2022年3月29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组织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与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项目进行了课题绩效评价,评价专家组以及项目、课题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