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小冰期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0.079 秒)
西风急流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半球以及全球气候演化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距今约2.1万年,是距今最近的典型极冷时期,该时期外部边界条件与工业前时期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受外强迫变化的影响,该时期北半球西风急流的季节性特征也存在异常。前人已根据代用指标和模式模拟对LGM时期的西风急流进行了大量的重建工作,并得到了丰富的成果。然而,目...
大气二氧化碳(CO2)在千年尺度寒冷时期(又称冰阶期)的变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增加、保持不变,甚至降低等多个变化趋势。大量研究认为,大气CO2变化主要受控于南大洋通风(即大气和海洋内部之间气体成分的交换)对深海存储碳量的调节。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南半球西风增强或向极地的摆动可以提升南大洋对深海的通风状况,促进深海碳向大气的释放,从而导致冰阶期大气CO2的增加。然而,南大洋通风的变化无法解释...
气候突变是以短时间尺度内发生剧烈的气候变化为标志,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之一,对现代以及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长期以来,大量的古气候地质记录显示在末次冰期发生了广泛的气候突变事件。然而,随着越来越多较长时间尺度、高分辨率地质证据的出现,气候突变事件被发现不仅出现在较冷的冰期,而且也出现在与我们现代气候息息相关的较温暖的间冰期,尤其是在间冰期的末期。然而,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
喀喇昆仑山区冰川的异常现象如稳定或前进(Karakoram Anomaly),是近十余年来冰川学和气候学共同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由于冰川响应气候的滞后时间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年,揭示这一异常现象的原因和发生机制,首先需要有长期的气候资料。目前,这一地区仅有近五六十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尚难以达到冰川滞后期的长度。为了获取长期的冬季降水量变化信息,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高寒生态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前沿交叉研究中心汪洪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合作,在Earth-Science Review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西风急流和北半球冰盖变化导致的末次冰期晚期亚洲季风环流的两个阶段演化(Two-stage evolution of glacial-period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by shifts of westerly jet stream...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洪冰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学者,利用越西泥炭高分辨率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分析,对末次冰期以来横断山脉地区的降尘来源及其动态通量进行了深入研究。稀土元素配比的端元分析显示,越西泥炭的降尘主要来源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黄土高原以及邻近的青藏高原(图1),其贡献比例分别为45%、22% 和33%,...
2020年8月18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小冰期以来东亚季风区极端气候变化及机制研究”项目年会暨课题进展中期检查会在线召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张建云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志红教授、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高级...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宋友桂带领的中亚黄土研究组在受西风气候主导的中亚东部地区,利用两个末次冰期以来的黄土剖面重建了过去7万年北半球西风南北迁移历史,并将其记录同地中海石笋、格陵兰冰芯、北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以及北大西洋海冰等记录对比,结合模式模拟,详细地调查了千年和轨道尺度西风变化的物理机制。与之前研究不同的是,该研究组考虑将粒度的变化作为西风纬度位置变化的指标,粒度的增大...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宋友桂研究员带领的中亚黄土研究组在受西风气候主导的中亚东部地区,利用两个末次冰期以来的黄土剖面重建了过去7万年北半球西风南北迁移历史,并将其记录同地中海石笋、格陵兰冰芯、北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以及北大西洋海冰等记录对比,结合模式模拟,详细地调查了千年和轨道尺度西风变化的物理机制。与之前研究不同的是,该研究组考虑将粒度的变化作为西风纬度位置变化的指标,粒度的增大...
2018年12月14日,《科学》杂志刊登了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程海教授等的最新研究成果——葫芦洞石笋记录的末次冰期大气14C/12C变化(Atmospheric14C/12C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from Hulu Cave)。该研究成果提供了一条高精度、分辨率和最长尺度的Δ14C变化记录,首次建立了过去5.4万年以来高精度的14...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小冰期以来东亚季风区极端气候变化及机制研究”的第二课题“历史时期极端气候变化机制和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在我校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会军、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方修琦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满志敏教授、中国科学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南中心主任李双林、我校环境学院马腾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了课题启动会。“历史时期极端气候变化机制和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由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张仲石教授负责...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团队与相关研究者,运用10Be暴露测年技术测定了青藏高原中部甲岗峰地区小冰期两次冰川波动的时代,发现该地区小冰期较大规模冰进出现于267±36yr前后,此后冰川逐渐退缩,并在151±36yr时发生短暂停顿。青藏高原中部小冰期较大规模冰进由该时期较为丰沛的降水所控制,而此后冰退过程中的短暂停顿则可能与该时期气温的多次波动密切相关。
冰期避难所是生物在冰期退守的栖息场所,也是冰期后物种重新扩散的起点。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毅峰团队利用线粒体D-loop序列和12对微卫星标记,对青藏高原地区的裂腹鱼类进行了谱系地理格局的系统研究,发现海拔4540米的色林错是在青藏高原腹地可以让鱼类度过末次冰盛期的避难所,这也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海拔最高的冰期避难所。
大气CO2含量在最近150年内,从~300 ppm增加到~400 ppm。这些增加的大气CO2是否为全球变暖的元凶,还存在着诸多争论。过去海-陆-气之间的碳收支是认识大气CO2在气候变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钥匙。约7万年前,即深海氧同位素阶段4和5的过渡期(MIS 4-5),是地球气候进入冰期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在约一万年的过渡期间,海平面下降了60多米,大气CO2降低了约30 ppm,相当于有~60 ...
西太平洋地区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西太平洋地区的降雨在时间和空间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近日,Nature Geoscience以长文(Article)的形式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晏宏副研究员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题为《小冰期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动力学》(Dynamics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