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西北地区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194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藏高原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卢珊和胡泽勇研究员分别作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联名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杂志发表题为Change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d its Associated Mechanisms in Northwest China的学术论文,公布了西北地...
西北地区变暖变湿,是不争的事实,但仍很难改变西北地区“温凉干旱”的气候形态。我们应辩证看待气候暖湿化趋势利弊,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抓住西北暖湿化带来的机遇,一方面应对防灾减灾挑战。
基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136个气象站2001-2011年每6 h地面降水常规观测资料、1 674个自动站2009-2011年逐时降水资料,运用气候统计、线性趋势、归一化、分区域统计以及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东部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短时强降水日数年际变化不大,但区域性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呈明显增加趋势;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7月上旬至8月...
根据中国西北地区东部59个气象台站1965-2014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和大雨3个等级,分析和比较了该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时间演变特征,并对各等级降水对总降水贡献的时间变化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东部降水量和降水日集中在夏季。降水等级越高,降水量和降水日的集中程度越高,夏季大雨量(日)达到了全年大雨量(日)的72.15%(69.19%);...
中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陆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因远离海洋、南靠高原,形成了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特征,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中国西北地区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近年来有诸多观测分析指出该区域在过去几十年来存在着显著的变湿趋势,但是原因并不清楚。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彭冬冬与其导师周天军研究员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指出自1961年以来中国西北...
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十分敏感,同时该区也是湿润的东亚季风区与干燥的中亚干旱区的过渡区域,陆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本文对西北地区植被变化对当地的陆气耦合强度及其与之相关的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找出适于增加植被以缓解西北地区荒漠化趋势的最具成效的地区.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
为揭示西北地区居民家庭生活碳排放现状与规律, 基于家庭生活碳排放相关数据的调查, 综合利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对西北地区居民家庭生活碳排放情况进行了评估分析. 研究发现: 西北地区人均生活碳排放只有2.05 tCO2/(人 年); 生活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电力和食品消费, 化石燃料消费所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占3...
干旱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论文应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西北地区近50 a来不同时段的特旱和重旱发生频次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一种干旱重建指标,适用于西北地区,也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监测指标;降水量的西增东减趋势与干旱频次的西部和东北减少、东南增加相对应,亦即气候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新疆北部和青海西部的干旱,但加重了甘肃东南部和陕西中...
根据2005年各月在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 (CHNIP) 位于西北地区的阜康、策勒、临泽、海北、沙坡头、长武和安塞观测站点收集的降水样品,对其中的同位素的组分进行测定,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降水中?啄18O的时空分布特征。所建立的局地大气降水线方程?啄D = 7.05?啄18O-2.17,反应了西北地区独特的局地气候特点。降水?啄18O的温度效应显著,而降水量效应只在夏季 (6-8月) 间存在。?...
通过对《清史稿》、《清实录》、西北各地清和民国时期所修的地方志及其他史籍较为系统全面的查阅,经过整理和分析,最后确定从历史文献中可识别出清代西北地区共有62次沙尘天气事件。根据这62次沙尘天气事件的分析发现:清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发生在时间上呈明显的波状起伏,1650至1710年代和1810至1910年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出现较频繁,1710至1810年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较少;就季节而言,春季是...
采用2000年8月~2001年9月在敦煌戈壁上观测的陆面过程资料,分析了敦煌地区荒漠戈壁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和土壤湿度的关系以及土壤热传导率与土壤湿度的关系,初步给出了具有试验基础的戈壁局地反照率和土壤热传导率的多因子参数化公式. 并通过与观测值的比较发现试验资料拟合的参数化公式能够比较好地反映降水等气候因子引起的动态变化.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西北地区人工增雨一期工程》项目于2005年11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验收会。来自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中国气象局计财司、行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等7位专家对项目组提供的报告进行了审核、评议,认为该项目建设目标明确,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正确,经费使用基本合理,验收材料齐全,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一致认为...
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中国西北地区上空水汽含量明显增加,这里的气候正在发生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趋势。专家称,这主要是由于全球强烈变暖促使南方热带海洋水汽向北输送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的专家今天介绍说,影响气候转型的原因是复杂的,他们通过对空中水汽输送和大气环流的分析,认为西北地区受多种环流形势影响,尤其是新疆地区,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西风气流影响较大。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
国内科研人员利用我国西北五省(区)137个观测站近40年来历年月降水量资料,通过对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演变规律及各异常区的周期特征进行诊断分析,查明近4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的异常变化规律。甘肃省专业气象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专家分析发现,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存在自西北向东南、由高山向盆地逐渐减少的趋势。降水呈波型变化,其中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Abstract归纳了西北冰雹的天气特征、气候规律,概括了产生冰雹天气的环流形势和诱发冰雹天气的局地因素,综合分析了雷达观测、卫星观测、闪电定位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在西北地区冰雹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最后指出了西北冰雹研究领域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手段。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