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耕作学 土壤改良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分类学 土壤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壤学 团聚体相关记录70条 . 查询时间(0.145 秒)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土壤团聚体的土钻,其包括受力座和钻套,所述钻套设置在受力座的底部,钻套的内部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环刀,且两个环刀拼接组装后构成用于钻取土柱的环刀主体,所述环刀主体的上端插入在钻套内,在钻套的外壁设有用于对环刀主体进行固定的限位机构,同时钻套内还设有用于挤压环刀主体内土柱的挤压机构。本发明操作方便、结构新颖、便于拆卸和携带,其通过设置可拆解的环刀,使得环刀中采集的原状土柱能够通...
团聚体的物理化学保护是森林土壤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树种丰富度和组成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组分,但对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选择南亚热带8种典型的不同功能型树种(2种固氮树种,6种非固氮树种),建立了树种丰富度为1、2、4、6的人工林树种多样性梯度试验研究平台,从团聚体水平上研究了树种丰富度对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及固氮树种在树种丰富度效应中的作用。团聚体分级采用湿筛法分成粗大团聚...
2023年6月19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水土保持课题组在长期耕作下黑土团聚体孔隙结构和稳定性演变特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Aggregate pore structure, 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induced by different cultivation durations in the M...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研究揭示了长期不同施肥后土壤锰氧化物对团聚体中磷组分等的影响,丰富了稻田磷素管理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管理(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祁阳红壤实验站揭示了不同培肥措施下外源有机碳调控土壤大团聚体中钾素的分配机制。该研究对于指导红壤钾素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和耕作研究(Soil & Tillage Research)》上。
2022年5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祁阳红壤实验站(以下简称祁阳站)在外源有机碳调控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机制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该研究对于指导红壤钾素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土壤和耕作研究(Soil & Tillage Research)》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培肥与改良团队基于典型红壤长期施肥定位试验,揭示了长期外源磷添加通过铁铝氧化物调控有机碳分布及团聚体稳定的差异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与耕作研究(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上。
2021年3月19日,资源环境学院“旱地土壤培肥与高效施肥”科研创新团队翟丙年教授研究小组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发表题为“Assembly of abundant and rare bacterial and fungal sub-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soil aggregate sizes in an apple orcha...
【目的】 探究生物炭配施化肥对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 (MBC、MBN) 含量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影响团聚体胞外酶活性变化的主控因素,为提升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田间微区试验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基地进行,供试土壤为石灰性潮土。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 (CK)、单施化肥 (NPK)、单施生物炭 (BC) 和生物炭配施化肥 (BC+NPK),生物炭是以花生壳为原料高温裂解制备...
【目的】 长期单一的玉米–小麦复种模式会引起土壤结构破坏、农田生产力下降。探究不同复种模式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为维持土壤结构稳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定位试验在河南洛阳褐土上进行。设置冬小麦–夏玉米 (T1)、冬小麦–夏花生 (T2)、冬小麦–夏玉米||花生间作 (2行玉米间作4行花生,T3) 3个复种模式处理。试验始于2014年6月,2019...
为了探究不同紫云英翻压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分布、水稻产量的影响。在减量氮、钾肥20%条件下,设置CK(不施化肥、紫云英)、F100(常规施肥)和翻压紫云英15 000(GM1),22 500(GM2),30 000(GM3),37 500 kg/hm2(GM4)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和F100处理相比,减量施用氮、钾化肥20%并翻压不同量紫云英均能增加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中...
【目的】 比较长期秸秆和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团聚体的变化与差异,旨在探索棕壤适宜的改良方法。 【方法】 在辽宁沈阳棕壤上连续进行了6年的田间定位微区试验,种植制度为玉米连作,试验共设6个处理:不施肥 (CK)、单施氮磷钾 (NPK)、单施生物炭 (B)、生物炭与氮磷钾配施 (BNPK)、单施秸秆 (S)、秸秆与氮磷钾配施 (SNPK)。在玉米收获后,采集0—20和20—40 cm两土层土壤样品,...
为追踪稻田中的碳稳定途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团队利用13C自然丰度法,通过选择长期施肥的田间试验(未施肥的对照CK和NPK,NPK+S和NPK +M),分析土壤中的总碳,微生物生物量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并根据团聚体大小将其分为三类(> 250 μm,53–250 μm和< 53 μm),进一步将每一级团聚体按照密度分级,分为fLF: 游离轻组分(ρ < 1.6 g cm-3)...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是土壤健康的关键属性之一。一般认为土壤团聚体通过有机质的胶结、微生物的捆绑缠绕和电性吸引而形成,这一过程中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不可替代。土壤有机质增加可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周转又反过来保护土壤有机质,二者耦合作用微观机制的控制因子较多,前期已提出许多概念模型揭示二者的耦合作用关系及过程,但仍缺乏定量化描述,且已有研究均是针对表层土壤开展,对土壤母质熟...
为合理利用秸秆并进行碳固定,在青岛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包括相同施氮条件下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N)和一季小麦秸秆还田(WN),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对照(CK)及单施有机肥处理(M),测定玉米-小麦轮作收获后土壤中的总有机碳、土壤的活性碳组分(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团聚体、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