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环境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环境科学技术 石油污染相关记录22条 . 查询时间(0.337 秒)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方法,该方法利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粗品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或降解油泥中的石油类,该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或油泥中石油烃具有显著的降解效果。受试石油污染土壤的起始含油量为20000 mg/kg‑130000 mg/kg,降解效率可达到75‑91%...
为解决现有清除溢油技术存在的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成本高等问题,针对其无法适应海面油污清理的机械化、智能化的需求,自主研发了一种超疏水亲油材料,即泡沫金属基浮油收集材料,设计并制作了溢油回收装置,结合自主水面机器人平台,研制出溢油清除水面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具有自主持续性吸油、自主巡航、自动识别油污等功能。实验表明,该超疏水亲油材料吸油效果良好,效率高,且吸油材料能够循环利用。通过水面机器人模拟测试...
陕北是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在石油大规模开采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石油的泄露倾洒,从而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为了探讨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以3种不同土质土壤(塿土、黄绵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3种土壤在4个不同污染梯度(0.5%、1%、2%和4%)下的土壤润湿性试验和饱和导水率实验,同时以清洁土壤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当土壤受石油污染时,会引起其润湿性发生变化,产生...
石油污染是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东北地理所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学科组于洪文、徐兴健等研究人员,针对石油污染修复研究的理论与技术需求,利用从吉林油田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的石油烃降解菌Acinetobacter sp. JLS1和环境友好型光催化剂g-C3N4,成功构建了用于石油烃高效降解的生物-光催化耦联修复系统(Bio-photocatalytic hybrid system),研究并明确...
长期石油污染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降低了群落多样性,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探讨长期石油污染对盐碱化土壤中微生物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采集胜利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和未污染土壤,利用随机矩阵方法构建分子生态网络.结果发现,污染土壤和未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的分子生态网络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与未污染土壤相比,污染土壤的网络节点数、连接数、平均连通度、模块数和模块性都显著降低,...
植物幼苗生长发育和叶片的生化指标能综合反映土壤石油污染的程度及其生态毒性的强弱.为探究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生态毒性的指示效果和污染土壤在生物修复过程中毒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3株对石油烃具有良好降解效果的降解菌构建混合菌体系,开展石油污染土壤模拟微生物修复实验.文章考察了5种典型植物指示不同修复时期土壤生态毒性强弱的可行性与敏感性,并进一步从生态学角度揭示修复过程中石油污染土壤生态毒性的变化规律....
通过室内配制标准样品的方式,利用Miller Soil Box法研究了土壤类型及组成、石油种类、含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和孔隙率对石油污染土电阻率的影响,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确定了电性变化主控因素,探讨了石油污染土电阻率公式.结果显示,不同土壤类型及组成的石油污染土电阻率大小存在差异,但影响因素主次顺序均为含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孔隙率;不同石油种类污染土电阻率差异较小;电阻率受土壤初始含水率影响较大...
为得到高效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耐盐菌,从黄河三角洲石油污染盐渍化土壤中分离出41株细菌,经测定发酵液排油活性、表面张力和乳化值(EI24),得到1株高效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耐盐菌BF40.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沙雷氏菌(Serratia sp.).通过液体培养试验,研究了BF40的耐盐特性和降解原油能力,并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BF40及其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
俄罗斯彼尔姆国立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发明了借助红球菌属细菌净化受石油污染土壤的新方法。在彼尔姆州,由于大量开采石油,部分地区土壤受污染程度非常严重,地下水系也受到了严重威胁。科学家们经多年研究,发现了红球菌属细菌(Rhodococcus)对所有类型的石油碳氢化合物(从气态到固态)具有非常好的降解作用,它们甚至可以将粘稠的重油分解成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
从东北某油区石油污染的地下水中分离、 纯化出苯降解优势菌B6, 研究其降解效率和代谢特征. 结果表明: 当模拟石油污染地下水中苯的质量浓度 为394.36 mg/L时, 3 d后的降解率为82.82%; 相关酶活及代谢产物在双加氧酶的作用下, B6菌降解苯的途径为儿茶酚正位裂解; B6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色氨酸酶、 脂肪酶、 淀粉酶、 明胶酶、 乳糖酶和氧化酶等, 葡萄糖、 乳糖、 蛋白质、 色氨...
研究了生物活性炭(BAC)工艺去除含油废水中石油污染物的动力学过程。以物质扩散机理和米氏动力学为基础,建立了BAC处理石油污染物的动力学模型,并对BAC工艺中吸附和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效果的实验数据和模型预测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BAC工艺处理含油废水是可行的,BAC工艺运行稳定后,去除率可达80%以上,出水效果良好。BAC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基本相符,BAC工艺对石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不是简...
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考察菌株的降解性能及降解机理,进行花盆模拟高效外源菌强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实验,在降解后期添加激活剂H2O2以及木屑来试图改善微生物的修复环境,减缓微生物的衰亡,并考察修复效果。结果表明,菌株L-1的降解效果较好,其对pH和温度有较大范围的适应性,能分泌较多的表面活性物质,细胞疏水性较强。将其应用于土壤修复中,经过50 d的修复,石油残留率达到50.6%左右,生物强化比自然修复残...
采集了某废弃炼油厂的石油污染地下水样品,提取水中微生物总DNA,构建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并通过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样品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库中阳性克隆的16S rDNA序列分属11个细菌类群,分别为Betaproteobacteria(381%),Alphaproteobacteria(353%),Gamaproteobacte...
本课题首次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修饰天然黄土,在改性黄土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提高了多倍。首次提出可离子化有机物在改性黄土上的吸附模型,认为其吸附等温线可分解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部分,其中非离子型有机物部分仍主要表现为分配模式,而可离子化部分则有明显的表面吸附及竞争吸附现象,因此可离子化有机物的吸附机理可很好地用双模式理论来解释。对多环芳烃在天然黄土和改性黄土中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也作了进一步的讨...
主要内容及相应技术指标为:1、海面事故溢油风险预报数学模型;它全面考虑了风、潮、流对油膜的影响,计算了离散对油膜尺度增大的作用,可预报在非恒定、非均匀风场、流场中油膜漂移过程的轨迹和不规则形状的变化,及油膜消失时间,比已有国内外任何模型更先进,功能更完善;2、建立了紊动是石油向水体内部扩散的驱动力的理论概念,用二相流理论预报任意时刻任意空间点上油浓度,这在国内外均属开创性研究;3、对应急系统围油栏...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