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神经相关记录10993条 . 查询时间(0.326 秒)
202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课题组和浙江大学李新课题组合作,以Deconvoluting nitric oxide–protein interactions with spatially resolved multiplex imaging为题在《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上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开发了在活细胞内捕捉“气体信号分子NO—底物蛋白”相互作用并具...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彤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李毅课题组合作,在《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神经元轴突所特有的抵御机械冲击的快速保护机制。此机制使得极度细长的轴突能够承受弱机械力的冲击,而不会轻易退行。
砷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其暴露可导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毒性。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机制,组蛋白修饰通过调控相关基因表达,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但其在砷暴露导致学习记忆障碍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此外,砷暴露导致的学习记忆损伤是否具有传代效应也有待研究。
2024年4月8日,上海药物所李佳课题组和浙江大学李新课题组合作,以“Deconvoluting nitric oxide–protein interactions with spatially resolved multiplex imaging”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发表了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在活细胞内捕捉“气体信号分子NO—底物蛋白”相互作用并具有时空分辨功能的...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2024年全国学术大会于2024年4月8日-12日在福州隆重召开。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焦建伟研究员作为召集人的“中枢神经发育与损伤修复”分会场在2024年4月11日上午举行,近百余人参加会议。首先,焦建伟研究员发表开场致辞,对与会各位专家和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位中枢神经领域研究专家围绕神经发育和损伤修复汇报研究进...
近日,iHuman研究所周宁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Conjunctive encoding of exploratory intentions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in the hippocampus”的研究论文,结合自由活动小鼠行为学范式和微小显微镜活体钙成像技术,发现了一组新的海马神经元群体可以同时编码空间信...
吡哆醇依赖性癫痫(pyridoxine-dependent epilepsy, PD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新生儿中会反复发作。PDE产生的原因是由于Aldh7a1基因突变导致赖氨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缺失,其有毒害性代谢物AASA/P6C累积。临床上发现体外补充高剂量的吡哆醇可以控制癫痫的发作,但有75%左右的患者仍然会存在智力障碍和/或发育迟缓的症状。鉴于吡哆醇治疗无法完全解决PD...
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国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具有成像功能的类脑视觉传感技术研究。神经形态类脑视觉硬件作为具有光信息感知、信息处理、信息存储、逻辑思维和判断功能的新型器件,是构建类脑视觉感知和实现超低功耗类脑存算的核心部件,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工业检测、生物医学成像及智慧健康等领域呈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传统神经形态视觉系统通过将传感单元、...
人体组织细胞处在独特的微环境中,这个微环境由细胞外基质、各种细胞、可溶性信号分子等共同组成。微环境在细胞信号传导、增殖和分化、形态和迁移、免疫应答以及营养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细胞微环境对于了解生命奥秘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脊髓损伤对于成年哺乳动物来说是一种毁灭性打击,由于成体脊髓组织存在多种抑制再生因素,并且神经细胞再生能力弱,最终导致损伤后脊髓功能的丧失。与成体组织不同,胚胎期和新...
“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这句古语道出了环境对个体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同样,人体组织细胞也处在独特的微环境中,这个微环境由细胞外基质、各种细胞、可溶性的信号分子等共同组成。微环境在细胞信号传导、增殖和分化、形态和迁移、免疫应答以及营养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细胞微环境对于了解生命奥秘和疾病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脊髓损伤对于成年哺乳动物来说是一种毁灭性打击,由于成体脊髓组织存在多种抑...
尚春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是开发新型标记方法,解析大脑环路结构;开发应用新型记录工具,解码大范围神经元集群信息;探索和人类语言交流相关的神经功能环路。
谭力海,认知神经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脑的语言功能定位、康复、解码和可塑性研究;
林莉,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表观遗传学,特别是5-甲基胞嘧啶和5- 羟甲基胞嘧啶在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异常和作用,筛选致病基因规律性的DNA甲基化异常位点,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诊断的生物标记;并为靶向治疗积累数据。
郭祥玉,副研究员,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 阿尔兹海默症分子病理机制研究;2. 病因性阿尔兹海默症非人灵长类(猴)模型的创建;3. 病因性帕金森病非人灵长类(猴)模型的创建;4. 亨廷顿舞蹈症在早期发育过程中的病理机制。
涂著池,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动物模型建立以及研究: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发育疾病大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胚胎发育基因修饰研究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