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全新世相关记录54条 . 查询时间(0.098 秒)
野火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的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影响了植被的分布和结构、地表特性、大气成分和辐射效应、气候演化、生物多样性、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过程。研究野火,特别是极端野火事件与气候变化、植被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为准确预测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野火的发生提供科学基础。
全新世以来(约1万年前至今)全球气温如何变化?现今的气候变暖是否已达到1万年来最温暖的程度?回答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地质记录与古气候模拟。集成的地质记录显示,在早中全新世(距今~9000-6000年)有一个大暖期,其后温度逐渐下降,至工业革命再次变暖(Marcott et al., 2013);而古气候模拟揭示全球年均温在过去1万年来持续上升(Liu et al., 2014)。目前,学术界...
作为南海西北部的半封闭性边缘海,北部湾现今的海洋格局是自1.1万年以来随全球海平面上升发展而来的。北部湾三面环陆,全新世以来,接受了来自周边河流、沿岸侵蚀和南海北部等源区提供的陆源碎屑物质,沉积来源相对复杂。再加上受全新世海侵、东亚季风、北部湾表层环流、琼州海峡潮流和沿岸潮汐等影响,海平面变化和水动力条件较为复杂,其全新世沉积物能够记录海平面变化、东亚季风演化等重要信息。对其沉积物组成、来源及古气...
海洋氮循环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海洋氮循环的演变过程成为当前国内外海洋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地球上重要的地质营力,从近现代沉积记录中过滤掉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凸显自然变化的信息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尤其是工业化革命以来,河口及近海地区的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爆炸性火山喷发是东亚地区重要的自然灾害,研究火山喷发历史和火山灰分布是理解爆炸性喷发的频率和识别不同火山危险程度的重要途径。在东亚,日本火山的喷发历史有较详尽的研究,但通常基于可见火山灰记录。此外,区内还有很多活火山,其喷发的可能性仍需进一步探明。显微火山灰方法能有效地查明地质历史中更为完整的喷发记录,但该方法在东亚地区,特别是海洋沉积中仅有极少的应用,阻碍了人们认识区内火山完整的喷发历史。
全球年均温自全新世以来如何演变?如古温度指标集成结果所示,全球年均温在早中全新世有一个大暖期(距今9-7千年),随后全球变冷直至工业革命以来的再次全球变暖,还是如气候模型的模拟结果所示,全新世以来全球年均温持续变暖,至今未有定论。如果气候模型模拟正确,则用于研究古气候演变的古温度指标的指示存在偏差;如果古温度指示正确,那么用于气候变化未来预估的气候模型则存在系统性偏差。因此,“全新世温度谜题”是古...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大部分冰川发生明显退缩,但西北部冰川相对稳定甚至个别冰川在前进,被称为“喀喇昆仑异常”。尽管青藏高原西北部降水稀少,但依靠较强的冰川融水补给,湖泊出现明显扩张。为了更深入理解青藏高原西北部冰川和湖泊同步扩张的现象,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地质历史时期该区域冰川发育与湖泊变化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陈宣谕、徐义刚院士和英国合作者,对东亚的火山灰研究开展了系统的回顾工作。通过文献梳理,该研究识别出区域内分布最广的二十二层全新世火山灰,它们来自日本、中国/朝鲜、韩国和俄罗斯的大型火山喷发(图1)。根据火山灰的已知分布、玻屑地球化学特征和喷发年龄的最优估算,该研究构建了整合的火山灰地层框架。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储存了地球上除两极以外的大部分冰川资源,也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近年来,由于高原冰川的快速消融,其水汽的来源及影响因子等问题受到科学界的普遍关注。青藏高原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以及西昆仑发育有许多大型冰川(如慕士塔格-公格尔冰川等)。近十年到百年气象以及冰川记录研究显示,青藏高原西部的水汽来源主要受控于西风环流。然而,该区域较长时间尺度上(如千年、轨道...
为了解答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平课题组的博士生许腾及其合作者,对藏北地区冰前湖布若错(图1)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利用沉积物中细粉砂含量、TIC以及孢粉A/C比值等代用指标(图2)重建了藏北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气候演化及冰川活动记录,并初步讨论了冰川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该流域在3.6 ka左右出现了快速转冷转干,气候恶化,开始进入新冰期。之后,在中晚全新世以...
2018年12月2日,我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全新世亚洲季风变异与干旱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在京召开2018年学术年会。项目指导专家组组长丁仲礼院士、我所所长吴福元院士、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张峰处长、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段晓男处长及项目参与单位60余人参加会议。项目负责人肖举乐简要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并代表项目组对各位专家领导莅临指导表示感谢。各课题负责人就2...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组博士黄超和研究员韦刚健及合作者基于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获得的沉积岩芯(YJ Core)样品,利用铅、铯年代学和AMS 14C年代学结果为YJ Core岩芯建立非常可靠的年龄框架,进而开展高分辨的全新世气候演化-人类活动-环境变化之间相互影响的重建工作。该项研究分别选用CIA和Al/K作为化学风化强度的代用指标,δ13Corg 和TOC指示河流...
地质调查发现, 山东半岛西北部的莱州湾滨海地区普遍发育黑土湖组滨海湖沼相、潟湖相沉积, 其下伏末次盛冰期泛滥平原相沉积, 上覆全新世中晚期海侵层。黑土湖组的分布受古地形和全新世海侵的影响, 其形成时代为8.5—5.5 ka B.P., 即由现代海岸线附近因8.5 ka B.P.前后海面上升环境效应开始出现, 向陆地方向逐渐过渡到最大海侵线附近的5.5—6.0 ka B.P.期间形成。该地层单元的穿...
安丘-莒县断裂(F5)为郯庐断裂带中段东地堑内最新活动断裂。近年来,F5江苏段研究成果丰硕,发现不同地段普遍存在全新世活动性,运动方式以右旋走滑兼挤压逆冲为主。以往研究未讨论过F5在淮河以南安徽境内的延伸情况以及进一步的活动性问题。文中选取与F5江苏段线性影像特征延伸一致的淮河南岸郯庐紫阳山段作为突破口,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初步得到以下认识:1)紫阳山段线性构造地貌特征清晰,...
古温度的定量重建是古环境/气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不同领域的学者为此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目前对于地球上两大表生生态系统-海洋和陆地古温度重建的研究中,对于海洋的古温度重建研究较多,由于缺乏有效的定量化计算指标对陆相古温度定量重建一直难以进行。近年来,基于支链GDGTs的陆相古温度指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最初的研究认为支链GDGTs 来源于陆地土壤和泥炭细菌,基于此,国际上建立起了土壤的年平均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