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 农业基础学科 农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农学总论 气候变暖相关记录23条 . 查询时间(0.19 秒)
黑土含有大量有机碳,其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主要包括物理保护(团聚体的闭蓄作用)、化学保护(矿物的吸附作用)和生化保护(底物驱动的生物速率限制)。气候变化会间接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但是调控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仍有争议。团聚体结合碳是评估土壤碳固定的敏感指标之一。在土壤团聚体的不同粒级中,作为主要粘合剂的物质会降低生物可及性,这在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稳定中起关键作用。因此,了解土壤...
动物群落营养级联效应(Cascading effect)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变暖、过度捕捞和土地利用变化会对鱼类群落营养级联效应产生中上行效应(Bottom-up effect)和下行效应(Top-down effect)的生态调控影响。然而,因缺乏长期生态监测数据,鲜有生态控制变化研究中综合考虑长期人类活动和环境因子等多种生态因素的定量化驱动效应。近日,我校姜广顺教授研究团队牵头...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助理研究员马倩倩在黄建国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物候观测历史数据,分析了常见温带树种春季展叶和开花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进而揭示了冬季春化作用、春季积温和光周期等环境因子对这两个物候期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生态学杂志》。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于2017年8月15日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研究组的论文“Temperature increase reduces global yields of major crops in four independent estimates”,报道了朴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团队在气候变暖对全球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
为了深入研究山西东南部地区气候变暖背景下某些灾害天气的变化规律,笔者应用1971—2010年山西东南部11个气象观测站年平均温度资料,对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得出气候变暖的存在事实,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3℃/10年。利用年、季及年代平均气温与干旱事件、寒潮、高温日数的趋势演变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变暖是灾害天气发生异变的主要原因。随着年代平均气温的升高,干旱事件次数增加;随年际温度趋势的上升,寒...
论文在分析安徽省近47 a(1961—2007年)来气候要素及冬小麦产量变化特征,确定产量突变点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提取影响产量形成的气候因子,构建安徽省冬小麦气候产量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定量地估算了近47 a来气候要素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安徽省冬小麦生长季内的平均气温增暖趋势明显,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大,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越冬期最高气温、返青期最低气温和灌浆期...
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过去100年中全球地表温度上升了0.74℃,气温普遍升高尤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最为明显。1981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气温明显升高已成为科学界共识,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有怎样的影响?种植制度北界变化对界限变化敏感带的粮食产量带来怎样的影响?都是我国科研领域和农业生产管理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  我校资环学院杨晓光教授研究小组...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2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气候变暖对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双季稻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可能影响,以及由于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对作物产量可...
利用辽宁省1971年以来近40年气候资料和1981年以来25年物候期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地理信息系统精细化模拟等方法,对辽宁地区主要农作物及自然物候在气候变暖过程中的显著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辽宁地区增温趋势明显,气候变暖显著,2001~2006年全省平均大于10 ℃积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277.4 ℃,无霜期延长13 d。农作物与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反应敏感,近...
[目的] 分析冬小麦冬前生长高度、叶面积指数和大蘖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为河南省冬小麦的安全越冬、安全生产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使用2006~2007年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田的地面平行观测资料,并利用Excel 2000软件绘制图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月平均气温≥6.5 ℃时,多年冬前小麦生长高度随气温的上升而明显增高;叶面积指数与≥5 ℃积温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关系,积温每增加15 ℃,...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2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气候变暖对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双季稻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可能影响,以及由于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对作物产量可...
由于近年来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冬季气候变暖明显,导致日光温室大棚内病虫害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辽宁省喀左县冬季气候变暖进行了分析,并对日光温室大棚病虫害发生防治提出了防御对策。
对桂北地区蟋蟀始鸣和终鸣以及气候变化多年同步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近10 年来桂北地区蟋蟀始鸣期呈提前趋 势, 终鸣期稳定, 始终鸣间隔日及生长繁殖季显著延长; 桂林雁山近34 年来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特别是近10 年来增温特别明显,在增温过程中又以春季增温为主, 冬季和秋季增温次之, 夏季呈弱降温趋势;2 ~4 月平均气温( T2-4) 是影响蟋蟀始鸣期和始终鸣间隔日的主要...
根据大气环流模型预测,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CO2浓度将增加1倍,气温升高约2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东北植被的响应如下:①未来东北森林建群种的变动类型可划分为3个类群,即扩展种群、退却种群和绝灭种群。②气候变暖后,根据模型预测,植物种群将向北迁移400~700 km,向上迁移250~350 m。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保护对策。
为较准确地确定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 统计了大量温度( 积温) 资料, 分析了在气候不断变暖的情况下, 以稳定下降到16 ~18 ℃ 的日平均气温和从播种到越冬停止生长≥0 ℃的积温(550 ~700 ℃) 为指标, 并结合农谚确定了小麦的最佳播种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