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精密测量相关记录272条 . 查询时间(0.347 秒)
2024年4月22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邓风和徐君研究团队在分子筛上多相催化反应碳正离子的亲水性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发现在ZSM-5分子筛上进行的甲醇制碳氢化合物反应(MTH)中形成的环戊烯碳正离子具有亲水性,可吸附反应过程中的水分子并影响其活性,进而对MTH反应起到调节作用。
2024年3月24日,陕西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鉴定组对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完成的“XX关键参数光电精密测量技术及应用”成果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组一致同意该成果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陕西省融办办公室副主任张倩黎、科技与质量处处长郑东、副处长闫莉,西安光机所副所长郝伟、综合科研处及光电跟踪与测量技术研究室相关人员参会。
2024年3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热化学研究组(DNL1903组)史全研究员团队在低温量热仪器研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制了一台Gifford-MacMahon(G-M)式制冷绝热量热仪,实现了无液氦环境下4-100K温区凝聚态物质热容精密测量
2024年2月28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李从刚、杨明晖课题组,在ATP合成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中取得进展,首次获得了具有单结构域的ATP合成酶,解析了酶催化的分子机制,并将其应用于多种底物分子的磷酸化实验。
太赫兹波在通讯和成像等方面颇具应用价值。强场超快激光与物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产生太赫兹波的重要方式之一。等离子体、气体、晶体等太赫兹产生介质相关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较为充分。然而,液体水是很强的太赫兹波吸收介质,尚未有其产生太赫兹波的报道。2017年,实验发现,液体薄膜厚度或液体束直径降到微米量级时,太赫兹波的辐射大于吸收。这开启了液体太赫兹波研究的新方向。
太赫兹波在通讯、成像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地应用。强场超快激光与物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产生太赫兹波的重要方式之一。等离子体、气体、晶体等太赫兹产生介质相关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较为充分。然而液体水是很强的太赫兹波吸收介质,长期以来一直未有其产生太赫兹波的研究报道。直到2017年,实验发现液体薄膜厚度或液体束直径降到微米量级时,太赫兹波的辐射会远大于吸收,从而开启了液体太赫兹波研究的新方向。
2024年3月4日,精密测量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团队及国际同行开展合作,发展了SKKKP B焦点延伸震相探测核幔边界超低速区的新方法,揭示了全球核幔边界大尺度高速异常区域内存在中小尺度超低速区,为超低速区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相关研究成果3月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
2023年11月29日,精密测量院胡蕴菲、李从刚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金长文课题组在GPCR-β-arrestin信号通路动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在残基水平上展示了PIP2独立激活β-arrestin蛋白的特有机制,并检测到了可能代表了激活中间态的低比例构象。相关研究2023年12月8日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
2023年11月17日,精密测量院史庭云、唐丽艳、吴芳菲以及倪维斗等研究人员在光钟体系多极极化率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成功突破了传统理论方法的限制,首次揭示了以往理论计算中缺失的负能态的重要性。这一发现阐明了Sr光钟多极极化率之差理论与实验强烈不相容的根本原因,从而消除了限制Sr光钟精度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相关研究成果以Letter形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 Rev...
2023年11月17日,精密测量院地球精细地震结构团队博士宋政宏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在南海西南次海盆附近海域开展科学考察工作。该航次聚焦西南次海盆残留洋中脊的洋壳、岩石圈地幔、软流圈、地幔转换带等精细结构和物理性质,将为南海海洋地球物理以及物理海洋交叉学科研究提供重要观测资料。
固态内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圈层,内核在结晶固化过程中向外核释放大量的热能和轻元素,驱动铁镍合金的液态外核强对流,产生并维持着地球磁场。内核的结晶固化是在内外核边界(ICB)处发生的,剧烈的成分对流和ICB上热交换的变化可能控制晶体生长过程。内外核边界的物性结构及形态特征,是理解内核生长机制、热化学演化及内外核相互作用等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对于地球内部运行机制与宜居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0月24日,精密测量院孙和平院士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工业大学合作,采用有限断层反演方法和区域性慢度校正反投影方法,综合利用大地测量和地震数据,揭示了2023年土耳其双震发震断层系统的几何特性对断层运动学的控制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
2023年10月12日,精密测量院研究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多重纳米酶活性的纳米探针,实现4T1肿瘤的1H/19F双核磁共振/荧光多模态精准检测,可通过多重纳米酶级联反应提高ROS产量,激活肿瘤免疫应答,提高4T1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2023年9月27日,精密测量院江利明研究员领衔的影像大地测量学团队,提出了一种卫星测高数据时空建模新技术,解决了湖泊水位测量的高程系统转换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著名期刊《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
2023年9月26日,精密测量院研发的创新医疗器械——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是当前全球首台获批的可用于气体成像的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解决了临床无创无辐射精准检测肺部疾病的难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