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气候学 观测相关记录43条 . 查询时间(0.234 秒)
我国南北方经济、人口存在显著差异,气团跨区域传输会导致南北方人为活动/自然过程排放臭氧(O3)前体物(如VOCs等)的相互作用,使臭氧污染呈现区域性分布特征。受大气VOCs排放、迁移传输机制的认识局限,我国的臭氧污染控制政策与措施仍不充分。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气候的重要分界线,在表征气候带分布及气团区域输送路径与强度等方面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深入理解VOCs跨区域传输的驱动机制,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
为尽快落实《巴黎协定》,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控制人为碳排放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基本认识。然而,由于对城市、地区、重点行业CO2排放情况了解不足,现有排放清单的透明度和偏差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了全球碳收支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获取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提出利用大气测量和反演的方法来核验排放清单。考虑到人为排放源较高的排放强度和复杂...
为对标和落实地球观测组织(GEO)优先事项和重点工作,汇聚我国地球观测技术服务于气候变化工作相关的进展和成果,共同推进我国科技界深度参与GEO及国际地球观测事务,2022年11月24日,国家遥感中心GEO优先事项“气候变化”主题协同创新交流会通过线上形式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遥感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承办。国家遥感中心主任赵静、副主任刘志春,GEO中国专家委员会专家郭华东院士,中国科...
2022年来破纪录的极端降水和洪涝频繁袭击全球各地,如2021年东亚和欧洲的暴雨、2022年巴基斯坦洪涝,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气候变化应对需要准确可靠的气候预估信息,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如何变化是一个众所关注的问题。然而,当前的气候模式预估结果尽管一致表明全球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将随未来增温而增强,但预估的极端降水定量变化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制约了气候预估信息在实际决策中的应用。
2021年7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兰州举办第二次青藏科考“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任务“地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专题分队出征暨青藏高原地气间水热交换立体综合观测研究平台启动仪式。
2021年6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发布2020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涉及碳达峰碳中和、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新冠病毒监测等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其中,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的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第一阶段的“边界层与对流层观测”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入选。
积雪表面光谱反射率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陆面模型参数化方案仅能模拟宽波段的积雪表面反照率,却无法准确地模拟高光谱分辨率的积雪表面光谱反射率,而高光谱分辨率或窄波段的积雪光谱反射率却是目前大多数卫星传感器的主要观测数据。因此,陆面模型模拟与卫星遥感观测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发展能模拟超高光谱的地表反射率的陆面模型成为国际前沿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
2020年11月7日,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协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鄱阳县气象局,在鄱阳县白沙洲乡安装完成鄱阳湖湖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系统,开始进行为期1年的湖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试验。本次观测试验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鄱阳湖地区近地面层物理过程参数化研究”的资助下开展的,也是江西省首次在鄱阳湖开展湖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试验。
2019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牵头的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启动暨增城基地揭牌仪式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气象局的增城基地隆重举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的英文期刊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AAS)在2020年第一期推出新开设的Perspectives(展望)栏目,发表法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the Centre National de Recherches Météorologiques) Florent Brient博士题为“利用观测涌现约束方法减少气候模式预测的不确定性:概念...
2017年12月初,省城合肥遭遇了雾霾围城,尤其是12月4-5日,空气质量指数AQI一直居高不下,一度成为全国最污染城市。究其原因,本次污染过程主要受北方重污染传输影响,加之本地污染积累、不利气象扩散条件等因素,导致PM2.5浓度持续处于重度污染的指标范围。
在完成对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部和拉萨部的访问交流之后,2016年9月8日到10日,中国科学院国际杰出学者、法国原子能与可再生能源委员会(CEA)Pierre-Simon Laplace研究所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LSCE)Jean Jouzel教授赴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藏东南站”)进行访问和野外科学考察,并与台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作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存在大量的湖泊,其中超过98%的湖泊的面积小于1km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伴随着降雨的增加和冰川的消融,青藏高原的湖泊数量在增多且大部分的湖泊面积在增大。由于湖泊水体较低的反照率、较大的热容量和对太阳辐射的可穿透性,湖-气之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传输交换与陆-气间有明显不同。湖-气间湍流通量是湖泊边界层生长的重要驱动力,并且是数值气候模型中湖-气交换过程的重要变量。湖-气...
在巴西亚马孙雨林深处,一座高约330米的气候观测塔正在拔地而起。据当地媒体报道,该塔名为“阿托”,位于巴西北部亚马孙州首府马瑙斯市以北约150千米处,由巴西国立亚马孙研究所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合作建设,项目建设投入将达2500万雷亚尔(约6460万元人民币),整个工程预计明年11月完工。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高大沙山和湖泊的形成机理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其中关于高大沙山上大气降水能否入渗补给地下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基于沙漠腹地的2年降水观测和沙漠边缘的长时间尺度降水资料,结合概率分布模型和日降水极值重现期分析,对沙漠地区的降水等级进行了划分,并利用沙漠腹地的自动气象站和涡度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对不同等级降水事件后的沙山蒸发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沙漠地区的降水事件可分为3类,即5...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