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考古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历史学 古人类相关记录97条 . 查询时间(0.141 秒)
人类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甘青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的交汇处,自然环境的空间差异显著,不同地理单元人群的适应策略存在明显差别。同时,甘青地区作为史前和历史时期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该区古代人群适应策略及其差异也一直备受关注。以往很多学者从考古学文化、动植物遗存、稳定同位素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但基于人类骨骼或牙齿指标来反映人群适应...
随着基因组数据的涌现以及形态学数据的积累,综合利用分子序列和形态性状进行整合的数据分析逐渐成为演化生物学尤其是系统学研究的热点。整合多方面的数据比单独依赖化石信息或分子数据,能够得到更可靠的统计推断结果,从而对探讨诸多演化生物学问题具有基础重要性。由于模型的复杂性,合理运用整合分析并在模型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是当前领域的难点。
2023年7月9日,在“盛世中华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启动仪式上,发布了陕西重大考古成果。
甘肃临夏盆地内含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是研究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的理想地区。同时,盆地还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化等信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团队最新研究将古生物学与地层年代学相结合,建立临夏盆地最新生物-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在新的年代框架下,哺乳动物演化与盆地构造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Palaeogeography, Pala...
本书首先通过郑州地区典型遗址的分析,系统建立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环境背景与年代学框架;进而阐述荥阳织机洞、二七区老奶奶庙、新郑赵庄、登封方家沟、登封西施以及新密李家沟等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进展;最后对郑州地区新发现与中原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成果进行综合讨论,系统展示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近日,由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人文考古书店协办的“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终评会在北京召开。本次评选活动共有1018种图书参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主编的《金牛山古人类遗址》获评“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成为本次评选活动唯一上榜的考古发掘报告。
近日,我国考古团队在西藏拉萨市邱桑村发现的“古人类手脚印”成功入选《考古学》(Archaeology)2021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榜单,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古人类艺术遗迹,比目前已知的岩面艺术都要老。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环境给高原上生存的人类带来了严峻挑战。古人类何时“占领”高原一直以来都是考古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枚保存得近乎完整的古人类头骨,揭开了人类演化的哪些奥秘?最近,基于对一枚在黑龙江哈尔滨发现的、目前已知最大的人属头骨化石的研究,由中英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外公布发现了一种新的古人类,且其所属的支系,可能与现代人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因化石在黑龙江发现,科学家将这个新的人种命名为“龙人”。
2021年5月18日,《古脊椎动物学报》在线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研究团队在云南罗平发现一种大型的古鱼类化石,命名为“张氏翼鳕”。它体长约30厘米,长着大的口裂和锋利的牙齿,是2.44亿年前罗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基干辐鳍鱼类掠食者。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2012年12月12日表示,截至2021年年3月底,广州市增城金兰寺遗址在最近一次考古发掘中清理墓葬32座(新石器时代晚期30座、战国时期2座),目前已经出土古人类遗骸30具。
广州黄埔陂头岭、增城金兰寺两处遗址又有考古新发现!2021年4月12日上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南越王宫博物馆召开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与考古工作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在黄埔陂头岭发现的陂头岭遗址战国中晚期-西汉初期的墓群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封土保存最为完整的高等级越人墓地;增城金兰寺遗址出土了保存较好的古人类遗骸30具,对厘清华南史前时期人群迁徙互动和生业方式转变等具有极...
近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公布,按照年代早晚排序,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名列榜首。来自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等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两座距今1万多年的墓葬,以及伴生的人类头骨化石,水、陆生动物遗骸和植物遗存等,这些都是2016年至2020年,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的重要发现。
中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不仅完整的保留了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多旋回的古气候记录,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存。甘肃张家川县杨上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兰州大学组织的陇西黄土高原清水河、水洛河流域旧石器时代考古综合研究的重要组成。该遗址于2013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发掘面积约12平方米,...
躺在洞穴既能躲风避雨,还能避开野兽攻击,天气晴好时从河滩拣一个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用以狩猎……这样的“蜗居”生活凝聚了古代人类生存智慧。近日,考古人员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地区发现旧石器地点40余处、洞穴60处,采集石制品200余件。此次发现,为研究中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交流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讲话及其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做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研究、论证“郧县人”头骨化石及其文化遗存的科学价值、学术地位与意义,2020年11月25日至28日,“‘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吉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