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检疫学 植物免疫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药理学 农业昆虫学 植物病毒学 植物病虫害测报学 抗病虫害育种 有害生物化学防治 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杂草防治 鸟兽、鼠害防治 植物保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保护学 共生菌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215 秒)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抗虫性遗传改良课题组联合中山大学在微生物学领域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IF=9.043)发表题为“Wolbachia wPip blocks Zika virus 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in Aedes albopictus”的研究论文。郭燕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李怡峰副研究员参与该项研究。
2021年11月29日,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研究生包西玉、硕士研究生闫金阳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发表题为“Lysine provisioning by horizontally acquired genes promotes mutual dependence between whitefly and two intracellular symbionts”的研究论文。...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首次揭示麦蚜优势种--荻草谷网蚜的次级共生菌Hamiltonella defensa提高宿主蚜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害虫防治科学(Pest Management Science)》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通过分析棉蚜-棉蚜茧蜂微生物组成和变化,发现寄生蜂可能通过共享或改变寄主共生菌来适应和调节寄主环境。该研究对揭示共生菌-寄生蜂-寄主昆虫的协同进化,制定棉蚜新型防控策略和开展生物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害虫管理科学(Pest Management Science)》上。
2020年10月8日,生物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我校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洪晓月教授课题组的题为“Stable introduction of plant virus-inhibiting Wolbachia into planthoppers for rice protection”长文研究论文(article),研究成果为农业害虫的防治找到一个新途径和指明...
茶尺蠖是我国茶园最重要的咀嚼式害虫,我所科研人员前期研究发现病毒敏感和抗性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大于3.7%,进而提出茶尺蠖分化为2个类群,并证明其存在不对称生殖干扰和生殖隔离现象。然而,导致生殖隔离的原因和机制不明确。共生菌在调节昆虫生长发育、免疫及生殖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近日,我所科研人员在昆虫学专业期刊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发表题为“Comparat...
肠道微生物潜在的生防价值为研究橘小实蝇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研究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橘小实蝇肠道菌发酵原液及其高压灭活上清液对寄主雌虫在10、20以及30 min嗅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阴沟肠杆菌(F8)、肠杆菌属(F13)、产气克雷伯氏菌(F26)、霍氏肠杆菌(F67)发酵原液以及阴沟肠杆菌(F8)、肺炎克雷伯氏菌(F10)、Pseudocitrobacter anthropi(F16)、粪...
【目的】研究共生菌Arsenophonus、水稻和温度对褐飞虱黄绿绿僵菌发病率的影响,揭示影响褐飞虱黄绿绿僵菌发病的重要因子。【方法】通过共生菌Arsenophonus(感染和未感染)与水稻品种(TN1、IR56和Mudgo)以及Arsenophonus与温度(21℃、23℃、25℃、27℃、29℃和31℃)两个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观察喷黄绿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后不同时间褐飞虱黄绿绿僵菌的发病率。...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我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专一性吸食必需氨基酸缺乏的水稻筛管液。利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人们构建了褐飞虱及其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LS)参与组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合成途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克隆和RNA干扰研究YLS的His2和His6(分别命名为EdeHis2和EdeHis6)在褐飞虱生长、发育和存活中的作用。同源搜索和系统发...
为探索小麦根腐病和小麦赤霉病可持续控制的有效生防途径,以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作为供试真菌,评价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及其毒素的抑菌活性,并对高毒力菌株抗逆性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供试的28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发酵液和毒素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高毒力共生菌菌株SY5发酵液和毒素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6.05%和67.41%,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2.41%和83.32%;菌株...
为探索小麦根腐病和小麦赤霉病可持续控制的有效生防途径,以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作为供试真菌,评价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及其毒素的抑菌活性,并对高毒力菌株抗逆性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供试的28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发酵液和毒素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高毒力共生菌菌株SY5发酵液和毒素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6.05%和67.41%,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2.41%和83.32%;菌株...
为探索小麦根腐病和小麦赤霉病可持续控制的有效生防途径,以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作为供试真菌,评价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及其毒素的抑菌活性,并对高毒力菌株抗逆性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供试的28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发酵液和毒素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高毒力共生菌菌株SY5发酵液和毒素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6.05%和67.41%,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2.41%和83.32%;菌株...
对分别在不同水稻品种TN1(感虫品种)、Mudgo(含Bph1抗虫基因)、ASD7(含bph2抗虫基因)上连续饲养了117代以上的3个褐飞虱寄主种群(分别称为TN1种群、Mudgo种群、ASD7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形态和数量进行了比较。各褐飞虱种群类酵母共生菌的长和宽差异显著,且ASD7种群>TN1种群>Mudgo种群;长宽比无明显差异。种群间类酵母共生菌数量的差异因试虫性别而异,不同种群的褐...
【目的】类酵母菌(Yeast-Like-Symbiots,YLS)是存在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腹部的一种共生菌,分离获得该共生菌的离体菌株,并鉴定其种属,对于研究褐飞虱致害性变异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次运用卵块离体培养的方法、采用改进后的培养基配方,从褐飞虱体内分离到两株共生菌。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测定离体菌株26 S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鉴定菌...
桃蚜与其内共生菌Buchnera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