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环境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9 共查到环境科学技术 分子机制相关记录9条 . 查询时间(1.22 秒)
氧作为电子传递链中的最终电子受体,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能量产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子。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尽管人们早已意识到:氧对于机体抗病毒作用可能至关重要,但对于其中的内在机制还知之甚少。
微(纳米)塑料在环境中普遍存在,持久性微塑料可通过其直接毒理学效应或间接改变各种污染物的迁移和滞留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生态毒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传播可使人类致病菌获得抗性而导致抗生素难以治疗,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最近,微(纳米)塑料对抗生素耐药性传播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微塑料可以作为抗生素耐药性传播的载体,对ARGs水平基因转...
2020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创新团队杨建军研究员课题组对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铬迁移转化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揭示,为铬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环境学领域著名旗舰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吸附是Cd在土壤中最基本的环境化学行为,而土壤中金属氧化物对Cd具有较强的吸附固定能力,尽管过去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Cd在黏土矿物特别是金属氧化物表面的吸附固定分子机制不是很清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军团队结合EXAFS和量子化学计算等分子环境手段,较为系统地研究了Cd在土壤金属氧化物表面的吸附固定分子机制。研究发现Cd在氧化铝表面除了形成表面络合物外,还会形成氢氧化镉多聚物,后者会...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朱永官研究组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Kevin Francesconi教授合作基于模式生物蓝藻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能将毒性较强的三价砷转化成砷糖和砷糖磷脂的研究。首先将ars操纵子上三个可能参与砷糖合成的基因(slr0303, slr0304, slr0305)敲除,用不同形态砷处理突变体,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
自植物修复概念被提出以来,利用特定植物进行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针对水体中的镉污染,已有研究者采用多种类型的水生植物进行清污研究。然而,与作为土壤修复工具的陆生植物相比,水污染修复型植物的相关内在分子机制研究缺乏深入性和全面性。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周功克研究团队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手段,对浮萍对镉离子吸收、转运和解毒的分子机制及相应的调控网络...
采用Wistar大鼠作为模型进行整体动物动式吸入染毒,在大鼠吸入不同浓度SO2(0、7、14、28 mg·m-3,7 d,6 h·d-1)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心肌细胞中由线粒体DNA(mtDNA)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ATP合酶的几种亚基及调控线粒体呼吸链组分的核转录因子PGC-1α、NRF-1和mtTFA的mRNA水平.结果发现,SO2染毒后,随着SO2浓度的升高,大鼠心肌中细胞色素...
最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保冬研究组在丛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植物学期刊《新植物学家》上发表(New Phytologist 197: 617-630;2013)。
界面反应直接影响重金属的分子形态、生物有效性和迁移转化规律。重金属在土壤—微生物—根系中的传输受该系统中多层次的微界面,包括土壤—土壤界面、土壤—微生物界面、以及土壤—根系界面等控制。由于界面反应的复杂性,不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学上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索。该课题组拟以室内模拟实验为主,结合基地原位采样,采用先进微结构分析技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研究重金属在土壤颗粒微界面的分子形态转化以及基于胶体的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