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与中药学 >>> 中医学 民族医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药学 中医学与中药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学术机构 中医学与中药学 硕士相关记录61条 . 查询时间(1.714 秒)
药剂学硕士点始建于2002年,是我校较早获得硕士学位的授予点之一;也是我校博士点立项建设的授权学科研究方向之一。已培养药剂学科学学位硕士生。学位点围绕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剂型研究、中药新制剂新工艺研究、生物技术药物新剂型新工艺研究、缓释控释制剂与生物药剂学研究、临床药剂学研究、天然药物与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培养从事适应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药剂学高层次人才。
中药学硕士点始建于1995年,是我校较早获得硕士学位的授予点之一;也是我校博士点立项建设的授权学科之一。已培养中药学科学学位和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点围绕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及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的研究、中药炮制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药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研究等方向开展研究。培养从事中药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科学学位)和适应中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中药学高层次应...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81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是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1999年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9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为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中医学一级学科的主干二级学科,安徽省首批博士后岗位学科,学科建设经费达700余万元。学科为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新安医学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主...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学位点是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著名的中医学家,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2人,博士学位7人。几十年来,学科组辛勤耕耘,代代相传,取得了丰硕成果,确立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核心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及其具体运用,“立足临床,继承创新”为培养硕士生的指导思想。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硕士学位点于1986年建立,由中医医学史、中医文献学和医古文等学科综合组成。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具有硕士学位7人,博士学位4人。曾获得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完成和在研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承担教育部重大人文课题一项,省教育厅科技重点项目两项,参与国家973项目一项。出版学术专著5本,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主要研究方...
方剂学科是中医基础通向临床的桥梁学科,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现为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中医学学科的主干二级学科。《方剂学》课程2007年被遴选为省级精品课程。学科目前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1人,安徽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教学与科研梯队。
中医诊断学科1986年被授予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是我校较早获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为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中医学学科)、国家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中医学学科)的主干二级学科之一。学科所在的中医学专业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2008年成为第一批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中医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中医诊断学课程1999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课程...
依托于贵阳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涵盖解剖、生理、药理、微生物、病理、生化、组胚等7个教研室,于2006年被批准为硕士点,2007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是我院近年来重点建设的新兴硕士点之一。硕士点现有药理学、生理学等省级精品课程和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中药药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理学实验、局部解剖学等校级精品课程。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中医诊断学硕士点建立于2002年。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1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博士4人,硕士7人,在读博士1人。拥有贵州省中医证候特色重点实验室。教师中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理事;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委员;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1983年由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当时名称是中医各家学说硕士点),1984年招生,是当时全国最早的几个中医各家学说硕士点之一。专业点的设立符合贵州实际,具有中医特色和地域特色,学科特色明显,尤其是中医各家学说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研究、古代著名医家代表方剂和治法的研究、少数民族医学史研究。迄今有32年的历史,在国内该学科领域处于中等水平,办学质量良好。近年来接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其授权省级学位委员会...
系原《伤寒》、《金匮》和《温病》硕士点组合而成,于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为数不多的硕士点之一,现共有教师11人(含双肩挑教师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3人,硕士学历教师7人,是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职称、年龄结构较合理的学术团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首届研究生导师袁家玑、陈慈煦、许玉鸣等教授均系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为全国著名伤寒、金匮、温病学专家...
以多学科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为学术内涵,于2000年获得国家硕士点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批准为贵州省级重点学科。现共有教师20多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2人。主要承担研究生《中医基础理论与实验》、《内经专题研究》、《内经文献研究》、《实验中医学》等课程。
中药是我国医药领域中最具比较优势的特色专业,在当代生命科技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事业中占重要地位。本学科硕士点创办于2003年,但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原有的中药学研究基础,后来居上,迅速崛起,在国内外已具较大的学术影响。在2004年国家教育部评估中,药学院中药专业的科研水平排名全国第一,整体水平居全国第五。本学科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招收药物分析学、药理学专业中...
中西医结合临床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和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吸取两者之长融会贯通而创建的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体系,既有临床实践意义,又有理论发展的内容。中西医结合发源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在世界医学体系上独树一帜。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与西医的知识和现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阐明药物作用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门学科。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形成了中、西医两种医学并存的局面,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策略,使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系统实现科学化。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我国第一批硕士点(1981年起设立)。沈阳药科大学中西医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