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作物学 园艺学 土壤学 植物保护学 农药学 林学 畜牧学 兽医学 水产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学术机构 农学 系统相关记录30条 . 查询时间(1.406 秒)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赛罕乌拉生态站)创建于2009年5月,隶属国家林业局,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主管,挂靠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赛罕乌拉生态站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TERN)的森林分中心——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的成员站之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地处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距旗政府大板镇115km。...
海南吊罗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于2019年建站,位于海南省东南部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地跨陵水、保亭、琼中3个县,海口市217公里,距三亚市80公里,是海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起始海拔最低的,并保存有大面积的低地雨林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南岭北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南岭北江源站)位于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南岭山脉核心地带,地跨广东省韶关市和湖南省郴州市。南岭北江源站按一站多点进行布局,主站点为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站点分别位于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乐昌大瑶山自然保护区、南雄小流坑-青嶂山自然保护区,以及临武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广东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韶关小坑国家森林公园等。
广东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珠三角生态站”)位于广东省境内的珠江三角洲区域(22º21'~23º19'N,112º00'~115º00'E),于2005年经国家林业局(原)批准建站,现隶属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行政依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珠三角生态站主站点——帽峰山监测区位于广州市太和镇,...
东寨港生态站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4′31.72″,北纬19°57′2.81″,研究区域范围为东经110°32′~110°37′,北纬19°51′~20°1′,区域总面积约3337公顷。东寨港红树林是我国红树林分布中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块,代表中国红树林分布的最高水平。研究区内分布有红树林植物19科35种,占全国红树林植物种类的97%。本站所在的东寨港国家级...
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位于海南岛西南部的乐东县和东方市交界处的尖峰岭林区,地理位置为北纬18º44′18″,东经108º52′02″;研究区域范围为北纬18º36′~18º52′,东经108º48′ ~109º05′;区域总面积约600 km2。尖峰岭是我国热带森林的典型代表,也是热带亚洲雨林区的北缘类型,具有复杂而特殊...
安徽黄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黄山森林站)建于2011年,2015年成为中国森林生态研究网络(CFERN)成员站,技术依托及建设单位均为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2020年6月通过安徽省林业局组织的安徽黄山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本站现有固定研究和工作人员10名。
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除草剂安全使用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广东省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除草剂加速杂草抗药性进化机理、除草剂影响作物轮作模式、改变土壤耕地质量的机制等进行中长期观测和研究,开展除草剂安全使用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
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于2022年被学会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定位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由著名生态学家王战、阳含熙等先生牵头创建于1979年,同年加入了联合国MAB计划。1989年长白山站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1992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站,1993年加入“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 (LTER)”,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
河北塞罕坝人工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21年被学会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研究站由北京大学自主建设,由方精云院士担任站长。该站2006年投入使用,2019年6月进入首批教育部野外台站行列,2021年获批国家站。塞罕坝站用于公共科普服务功能的区域1公顷,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站区建设了4个实验室和1座温室,同时拥有图书室、食堂、多功能教室等附属设施,可接待约100人在站...
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草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草学一级和草原学、饲草学、草地生物多样性、草地保护学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9月由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5月通过验收并挂牌。
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建于1987年6月,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实验站位于长江三角的洲腹地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北纬31°33′,东经120°42′),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基本台站。本站是中国科学院设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从事农业、资源、生态和环境研究的重要试验基地,傍205省道,北离常熟市10公里,南距苏州市30公里。
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开放实验站,自1985年12月开始筹建,1988年完成。位于江西省余江县刘家站。距南昌市135km,离鹰潭市13km。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就组成了由著名科学家李庆逵院士带队的南方红黄壤区土壤资源调查、改良利用试验和橡胶宜林地考察,并在江西省新建县建立了甘家山红壤试验场,开展了一系列的红壤资源开发利用等试验,提出了在红壤上直接施用磷矿粉、以磷增氮等重大建议,取得了...
五十年代中期,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中国科学院组成了由著名土壤学家熊毅和席承藩二位院士领导下的土壤调查队,对华北平原的土壤进行了全面调查。六十年代初,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科学院组织了由多学科组成的研究队伍进军华北平原治盐治碱。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土壤科学数据中心,是开展土壤科学数据存储、管理、集成、加工,提供数据资源共享服务,支撑土壤科学研究及农业服务的数据服务基地。中心主要针对土壤学科主要关键变量,集成整合不同区域各类土壤科学数据资源,构建土壤科学数据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土壤数据网络服务队伍,开展土壤数据运行服务,联合相关平台提供共享服务,推动土壤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