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考古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历史学 DNA相关记录25条 . 查询时间(0.225 秒)
2024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北大学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导完成的题为《古DNA准确鉴定湖南老司城遗址残缺头骨以及东亚豹母系遗传历史新见解》(Ancient DNA unravels species identification from Laosicheng site, Hunan Province, China, and provides ins...
2022年4月1日,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古嵴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针对新疆地区古代人群合作开展的大规模、系统性古基因组研究。该研究被选为Science亮点论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最大规模的古基因组研究,也是首次针对新疆地区...
近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多位研究人员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波研究员共同主导,联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了关于距今9500-1800年前的山东地区古代居民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相关研究论文以题为“Maternal genetic structure in ancient Shand...
DNA是指从人类考古遗迹和古生物化石标本中获取的古生物的遗传物质。古DNA研究是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个跨学科领域,通过古DNA研究结合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和古生物学等能够分析古代生物的谱系、分子演化理论、人类的起源和迁移、动植物的家养和驯化过程等。自有了二代测序技术以来的十多年里,古DNA研究已逐渐成为一个用途广泛、极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古基因组学革命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我们对...
来自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消息,近日,中科院专家应邀来到洛阳,对新发现的2600年前戎王级大墓(编号M15)进行骸骨样本采集,以便通过提取相关的DNA信息,探寻陆浑戎这一族群与中原人群的融合、互动行为,为民族融合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来自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消息,近日,中科院专家应邀来到洛阳,对新发现的2600年前戎王级大墓(编号M15)进行骸骨样本采集,以便通过提取相关的DNA信息,探寻陆浑戎这一族群与中原人群的融合、互动行为,为民族融合提供更多参考依据。近日,一座春秋时期戎王级大墓在河南洛阳徐阳墓地被发现,进一步印证了2600多年前陆浑戎迁徙、融合的历史。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民族融合与发展,邀请...
2020年10月30日,在国家文物局于北京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记者获悉,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取得的重大成果,于30日凌晨两点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发布贵州省惠水县清水苑大洞遗址古基因组研究最新成果:首次利用古DNA对该遗址出土的人类下颌骨进行研究表明,在距今1.1万年甚至更早时期,中国南方的古人类可能就已经南下,与东南亚人群产生了基因交流。
2020年7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付巧妹研究组应国际SCI生物学权威期刊《遗传学与发育新见》(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 邀请,参加世界人类遗传起源演化系列专题报道,发表题为“古DNA洞察欧亚大陆东部人群演化历史”(Human evolutionary history in Eastern Eurasia...
近日,国际杂志《Cell(细胞)》的子刊iScience以《华南和泰国北部悬棺葬习俗的母系遗传视角研究》为题发表了我国首篇关于悬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这是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昭通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共同主持的野外考古调查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古DNA实验室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权威杂志《细胞》的子刊上发表了关于悬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华南和泰国北部悬棺葬习俗的母系遗传视角研究》,标志着云南昭通“僰(bó)人”悬棺葬人群族属的古DNA研究获得重要突破。研究表明,昭通悬棺葬人群属古代百越族群的后裔侗傣语系民族的先民。
近日,《国家科学评论》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后Alida Bailleul、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博士Mary Schweitzer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在出土于美国蒙大拿州晚白垩世堆积的幼年斯氏亚冠龙软骨化石中,发现了可能保存至今的软骨细胞、染色体及DNA
2017年10月12日,《Current Biology》杂志发表了首次针对中国地区古人类的基因组研究成果,题为“四万年前亚洲人为欧亚早期人群结构提供新洞见”(40,000-Year-Old Individual from Asia Provides Insight into Early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Eurasia)。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
记者2017年8月12日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获悉,日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体质人类学专家对山西陶寺北春秋晚期贵族墓葬中腹中有一胎儿的女尸进行DNA提取,并将进行测序和研究,希望能够对这两千多年前的人骨进行亲子鉴定。
在现代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并非只有与其他古人类的争斗,也有融合——越来越多证据显示,现代人类曾经与已经消失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混血”。如今,这一研究又出现新证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付巧妹与德国、美国、罗马尼亚等国学者在2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古DNA研究揭示,一名欧洲早期现代人的曾曾曾祖与尼安德特人“混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