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肿瘤学 >>> 肿瘤治疗学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库 肿瘤治疗学相关记录4790条 . 查询时间(2.033 秒)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80万,死亡病例超过91万。深入探索结直肠癌基因组分子特征,是未来转化医学研究、开发新治疗靶点、进而改善结直肠患者预后的关键基础。近些年,以癌症基因图谱(TCGA)为代表的多个大规模的基因组、多组学研究队列很大程度地探索了结直肠癌的基因组重要特征,为认识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有力参考。
2022年4月21日,Nature Cancer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季红斌研究组题为Therapeutic targeting of the mevalonate–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 pathway with statins overcomes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in small ...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除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外,还建立了一系列肿瘤治疗新方法/策略,如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物理治疗(热、光、磁、电、超声)和动力学治疗等。但是由于肿瘤干细胞以及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影响,中晚期治疗困难和复发等成为肿瘤治疗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有研究发现肿瘤协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种治疗,如果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方法(双模和多模态)结合起来协同治疗肿瘤,不仅疗效高(20天抑制...
纳米技术在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实现药物的可控及靶向性释放、整合不同的治疗模式于同一平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着包括血液循环、跨血管转运、畸形的肿瘤血管、致密的肿瘤细胞外基质等在内的多种生物学障碍,导致纳米粒子主要分布于肿瘤组织外围,难以深入肿瘤内部发挥杀伤作用。
肾癌伴癌栓生长是肾癌恶性特征之一。约10%-30%晚期肾癌患者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未经治疗的肾癌癌栓患者自然病程短,预后差。根治性肾切除及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可有效改善预后,但手术难度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多。虽然目前术前新辅助治疗可有效缩小肿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但多项临床研究发现肾癌和配对癌栓对同种治疗方案差异较大。而基于bulk组学测序分析找到差异有限。因此亟需提高对肾癌和癌栓的深入认...
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也容易诱发肿瘤耐药性,从而导致“无药可治”。因此,开展针对耐药肿瘤的“非药物疗法”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近日,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林静特聘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响因子15.336,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 “Self-Checking” pH/Viscosity-Activatable NIR-II Molecule for Real-Time Evaluation of Photot...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杨良保团队、王宏志团队,与中科院合肥肿瘤医院药学中心合作,在抗肿瘤药物血药浓度的定量检测方面取得进展。科研团队利用收缩组装的液态3D热点矩阵作为微反应器,建立了高稳定、高灵敏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定量检测血药浓度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
乳腺癌是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作为乳腺中最为恶性的亚型,三阴性乳腺癌由于缺乏特异的治疗靶标,化疗仍是该类型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而化疗耐药是乳腺癌治疗亟待解决的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策实课题组在Oncogene上,发表了题为STAMBPL1 promotes breast cancer cell resistance to cisplatin partiall...
近日,《柳叶刀—肿瘤学》刊发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教授马骏、唐玲珑团队牵头完成的一项鼻咽癌选择性上颈部照射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性3期临床研究。该研究发现,对鼻咽癌颈淋巴结阴性侧采用选择性上颈部照射能取得与标准的全颈部照射相似的生存率、较少的放疗毒性、以及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唐玲珑主任医师完成的鼻咽癌选择性上半颈部照射的全国多中心研究,将第七版AJCC分期系统分期为T1-4N0-1M0期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配至颈淋巴结阴性侧上颈部照射组和全颈部照射组,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生存率相似,但上半颈部照射组患者具有较少的放疗毒性及更好的生活质量。近日,该成果发表在Lancet Oncology 上(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据《科学进展》杂志2日在线报道,美国莱斯大学的生物工程师表示,他们使用针头大小的可植入“药物工厂”持续提供高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短短6天内根除了小鼠体内的晚期卵巢癌和结直肠癌。该疗法或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人体临床试验。
2022年2月24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杜晓娟教授团队在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在线发表了题为“NAT10 regulates mitotic cell fate by acetylating Eg5 to control bipolar spindle assembly and chromosome segreg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核仁N-乙酰转...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纳米药物逐渐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热点之一,为癌症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纳米材料不具备生物可降解性并且易被网状内皮系统捕获,导致其在肝脏和脾脏等器官中蓄积,从而难以排出体外。体内长期滞留而产生的潜在毒性是阻碍纳米材料从基础研究向临床试验转化的难题。如何构建兼具肿瘤靶向蓄积且快速代谢的生物友好型纳米药物,实现肿瘤靶点安全有效的精...
尝试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是一种最理想的抗肿瘤治疗方式。肿瘤接受了放疗以后,会释放出一系列的抗原。理想状态下,这些抗原可以直接作为抗肿瘤原位疫苗,激活树突状细胞(DC),然后将抗原呈递给CD4+T或者CD8+T细胞,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