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艺术学 >>> 戏剧 >>> 戏剧史 戏剧理论 音乐剧 戏剧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戏剧相关记录1269条 . 查询时间(3.413 秒)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爱国名剧《生死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引起梅兰芳的极大愤慨。1933年,他寓居上海,与叶恭绰等人根据传统剧目《娘子军》编演了爱国名剧《抗金兵》,此后,梅兰芳于1935年冬开始编排另一爱国名剧《生死恨》。这部戏是由齐如山、许姬传先后依据明代沈鲸的传奇《易鞋记》改编的,由徐兰沅、王少卿负责设计唱腔,梅兰芳亲自修改、审定。整部戏...
回首梅、谭——京剧两大主要流派、主要行当的传承与发展,涌起笔者对京剧这棵冠盖全国的参天大树无比敬仰与骄傲的情感大波。但京剧不是只有生、旦两行。谭、梅的百世流芳,没有为其帮衬的其它行当——花脸、丑角,及武生、小生、武旦、花旦、老旦等前辈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各自创造,也是不可能的。同时,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限于北京,而且流传、蔓延、滋生至北京以外的全国各省。谈京剧流派在北京以外的流变与发展,不仅可...
周信芳的影响不限于上海,也不限于“海派”。与他差不多同时期的一位东北的京剧艺术家唐韵笙,做出了几乎与他同样的创造与贡献。 唐韵笙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京剧唐派艺术的创始人。他能编、能导、擅演、擅教,是一位博大精深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爱国、爱人民、道德高尚的艺术家。他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全国,并享有“南麒(麒麟童即周信芳)、北马(马连良)、关外唐”的美誉。2006年,京剧“唐(韵笙)派”...
与周信芳同时代的还有一位或许也可称为“海派”的大艺术家欧阳予倩。欧阳予倩,1889年5月生于湖南浏阳,书香门第,早年留学日本。1906年开始演艺生涯,加入春柳社。1911年回国,加入南社,组建春柳剧场,创建并演出话剧。1915年投身京剧,在上海、江、浙一带演出,自编自导自演了大量曲目,因是男旦,一时与梅兰芳并称为“北梅南欧”。1926年转入电影创作,创作出《天涯歌女》等影片。1929年2月赴广州,...
厉慧良,1923年生,男,京剧武生演员,祖籍北京,生于江苏南通,出身梨园,家学渊源,天赋甚佳。1930年师从刘晓香在上海练功,1933年从张福通学戏,后又向潘奎祥、赵瑞春、李桂春、产保福、关盛明、沈玉秋、郭三增、钱宝森等求教,博采众长,曾为《通天犀》一戏投师刘奎官,为《艳阳楼》一戏问艺唐韵笙。在上海等地演出时被誉为“神童”。1936年其父为他和他演不同行当的诸兄妹组厉家班,在长江一带演出,颇有影响...
我在上一篇《论梅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谈到梅派艺术的创立与发展,梅派艺术的变革与创新,及梅派艺术于今已见乃至将来庶可预见的更宏大的传承与发展。京剧生行艺术的发轫者和京剧大家族中的第一流派——谭派亦是,甚至启示更多。故不揣浅陋,再论谭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就教于方家。 梅派艺术的形成,仰赖竞争,仰赖梅兰芳“不断求新”、“勇敢超越”的艺术思维、艺术品格。谭派艺术的形成同样需要竞争,需要变革、求新...
谭在演唱风格上也努力标新。他突破传统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运用衬字、虚字润腔,灵活地转变板眼,使其演唱玲珑活泼,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细腻而鲜明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感情。如《卖马》中秦琼的抑郁感伤、《洪羊洞》中杨廷昭的凄怆沉痛、《战太平》中花云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杨继业的悲愤苍凉等,无不曲尽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空城计》的“三报”、《八大锤》的“说书”等,都是他的精心之作。
在北京京剧院,马、谭、张、裘、赵各具风采又珠联璧合的艺术风采,带动并红火了建国后的京剧盛景。早已是马派、谭派创始者的马连良、谭富英,又在张派、裘派、赵派的崛起和光大中起到推波助澜、鼎力帮衬的作用。在《秦香莲》、《赵氏孤儿》两出“全梁上坝”的大戏中,谭富英都接受组织分配出演配角。建国十周年大庆,北京京剧院与中国京剧院联合创演《赤壁之战》,马连良饰诸葛亮,谭富英却主动将他演了一辈子、人称“活鲁肃”的角...
随着近年来京剧艺术的大传播大普及,爱好京剧的观众愈来愈多,地域愈来愈广,全国很多省、市、自治区,从城市到农村,各行各业,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髫龄幼儿都争相加入学习乃至参加京剧票友大赛的行列。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而中国戏曲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接连开设的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及京剧流派班,为高精尖京剧后继人才的培养与推出,更为京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令人怦然心动又眼界大开的昭示京剧美好未...
时人评梅、尚、程、荀即四大名旦之艺术特色为:梅的“样”——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尚的“棒”——歌舞并重、昆乱不挡;程的“唱”——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荀的“浪”——柔媚活泼、清新流畅。
流派的传承与时代的发展有紧密关系。梅的传人中,有许多女弟子,如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罗蕙兰、顾正秋、丁至云、杜近芳、沈小梅、张春秋、陈正薇、杨秋玲、李玉芙、李炳淑等。她们或拜师,或亲聆指教。她们共同的特点是意识到并充分利用、发挥了她们女人演女人、不言而喻会超越男性演员的生理与心理之优长,从而使梅派艺术愈加曼妙多姿,柔媚动人,人戏合一,耐看乐赏,符合观众不断提高和变化了的欣赏口味。自然,要唱出梅派...
对梅派艺术传承的最大功臣自是我们尊敬的梅派掌门人梅葆玖。他对梅派艺术的执着与忠诚,使梅派大旗始终在中国京剧的天空中飘扬,并众望所归地成为梅派最具权威的传承人。他使最纯正的梅风、梅韵风行天下,因而桃李无数。北京的李胜素、上海的李国静、湖北的张慧芳、台北的魏海敏,作为优秀梅派传人都在已崭露头角后再来拜师深造。
对梅派艺术传承的最大功臣自是我们尊敬的梅派掌门人梅葆玖。他对梅派艺术的执着与忠诚,使梅派大旗始终在中国京剧的天空中飘扬,并众望所归地成为梅派最具权威的传承人。他使最纯正的梅风、梅韵风行天下,因而桃李无数。北京的李胜素、上海的李国静、湖北的张慧芳、台北的魏海敏,作为优秀梅派传人都在已崭露头角后再来拜师深造。
在强劲的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制约下,“十七年”历史剧大多呈现出历史的碎片化特征,剧中的历史人物被普遍拔高,人物的复杂性和历史局限性被弱化,人物形象大多呈现国家符码的特性,剧作家们始终徘徊在国家权力话语和主体自由之间,其审美意识只能在文本叙事的断裂与破碎处呈现。
甬剧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甬剧  韵律  节奏       2012/9/24
文章讨论甬剧语言的韵律和节奏。韵律部分从甬剧讲究以韵传情和甬剧押韵特点两方面进行讨论,节奏部分从音步组合形式、音步结构韵律特点、说话调、衬字等方面进行讨论,从中可以看出甬剧语言的某些特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