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艺术学 >>> 音乐 >>> 音乐学 作曲与作曲理论 音乐表演艺术 音乐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01-315 共查到知识库 音乐相关记录2325条 . 查询时间(3.015 秒)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韩锺恩教授沿袭以往课程的授课方式,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美学专业研究生开设了针对与围绕音乐作品及其相关音乐美学问题的专题讨论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若干部协奏曲结合约瑟夫·克尔曼(Joseph·Kerman)《协奏曲对话》(ConcertoConversations)(马英珺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北京)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作者由研读约瑟夫·克尔曼《协奏曲对话》而引发通过听赏和分析具体音乐作品来探讨有关独奏在协奏曲中的特性问题。
美国音乐学家约瑟夫·克尔曼(Joseph Kerman, 1924- )的《协奏曲对话》一书针对协奏曲体裁的属性和原则进行解析,其所得之观点与著述方式皆引人深思。本文以前苏联作曲家列恩戈尔德·莫里采维奇·格里埃尔(Reinhold Moritzevich Glière, 1875-1956)为花腔女高音和管弦乐队乐队而作的《声乐协奏曲》(Op.82)为例,结合克尔曼《协奏曲对话》中的观点,试图用美...
在西方音乐发展进程中,各种音乐体裁都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发展、蜕变、消逝,自17世纪以来,生产的进步与乐器制造业的发展促使器乐逐步脱离声乐母体,形成具有独立意义的音乐形态,一系列新的器乐体裁(如前奏曲[Prelude]、托卡塔[Toccata]、幻想曲[Fantasia]等)应运而生。在这种由混生到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各类体裁在遵循各自不同界约以保持自身独特性质的同时,不同体裁间相互借鉴、彼此渗透交...
协奏曲,“一词最早来源于16世纪初的意大利语concertare,意为‘协调一致’,用以称呼当时形式自由的各类声部组合……,17世纪,concerto一词又产生了拉丁文涵义‘竞争’、‘斗争’,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协奏曲”。[①]可见,协奏曲作为一种体裁,其本质属性上体现为独奏乐器或乐器组与乐队之间一种关系的“两重性”(duality)[②]。美国音乐学家约瑟夫·科尔曼(Joseph·Kerman)在...
本文以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为研究对象,从感性体验入手分析了作品中风格的交融以及钢琴与乐队的关系,并指出这部作品作为协奏曲的特质。
近日,乘假期时间为《庆贺 于润洋 教授80华诞学术文集》[①]撰写,就这些年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会工作诸多方面积累的问题,聚焦音乐美学元问题进行讨论,并以学生作业方式题献恩师 于润洋 教授80华诞。讨论问题牵扯面很广,不知不觉写了50000多字。其中,也牵扯到不少与 赵宋光 先生相关的问题,今年又值 赵
李斯特[1]在《b小调奏鸣曲》中充分使用了主题变形手法在全曲中的贯穿,以错综复杂的主题变形及调性变幻制造了富于戏剧效果的音响效果。本文在认为《b小调奏鸣曲》以浮士德为内容的具有标题音乐性质的前提条件下,以汉斯力克[2]批评说作为本文写作的契机,将作品中贯穿全曲的主题变形手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主题变形谱系的探究,从汉斯力克所谓的混乱中探寻逻辑的存在,证明这首乐曲在主题变形手法统领下全曲具有的秩序...
改良竹笛初探     竹笛  改良  应用       2012/9/24
20 世纪初叶西洋音乐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传统六孔竹笛在半音演奏、任意转调及音域、音色方面,日渐显露出弊端,因而自大同乐会笛家改良竹笛以适应西洋音乐演奏以来,多种非传统六孔形制的“新笛”纷纷涌现。梳理和考察改良新笛,并将之与传统竹笛进行对照性的比较,总结得出无键十孔新笛在各类新笛中更具有突出优势,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应用四段式方法,可以将已有的乐曲翻新,从而提供“新”的乐曲。作为实例,分别根据“茉莉花”,“二泉映月”,“蓝色多瑙河”,“欢乐颂”等乐曲提供了翻新乐曲“反茉莉花”,“正反茉莉花”,“四段式茉莉花”,“四泉映月”,“二泉四月”,“四色多瑙河”。
铜管乐演奏艺术新概念     铜管乐  演奏艺术  新概念       2013/6/17
自从铜管乐演奏艺术形式发展至今,经过了几代艺术家创新发展,现今的铜管乐的表演艺术和演奏技巧可谓是发展到极致。如今像“马萨里斯,那卡利亚科夫,贝尔松,迪奇.吉莱斯皮,约翰.奥尼尔……”等,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为当今的铜管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四年前,应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副主编田可文教授委约,为该院学报《黄钟》创刊20周年特别写作,并以《七日谈/2006七言——在一个合式力场内合式表述》[①]命题,日前,应可文兄再次盛情约请,为该刊创编100期特别写作,我跟他通电话商议,能否将我最近这一个多月以来频繁参加各个学历层级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以及音乐学系本科学生专业主科音乐学写作期末汇报中呈现的诸多问题,以相关日志的方式进行写作?在进行正...
音乐民族志是西方现代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经历了一个由注重纪实性描述为主,到提倡兼具“描述”与“阐释“二重性研究过程,特别是受西方现代文化人类学的深刻影响下,其学科的写作及研究范式出现了明显的转型。本文对2003-2008年期间我国音乐民族志研究的现状做以梳理、总结,借以审视学科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
1876年8月17日 ,《诸神的黄昏》在拜罗伊特首演,瓦格纳向世人宣布神权时代已至末日。6年后,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借疯子之口喊出了“上帝死了”:“上帝哪里去了?我要告诉你们,我们杀死了他——你们和我!”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现代化分娩后,福柯又在《词与物》中提出了“人死了”的命题——人自身也失去了中心地位,人类彻底无所适从。 现代技术理所当然地摧毁了人类曾经的家园,无所谓神秘也无所谓崇高,诸神逃逸...
圣王作乐与国家宗教     圣王作乐  国家宗教       2013/6/20
“圣王作乐”是儒家音乐思想重要的内容,《乐记》所谓舜作五弦,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六代庙乐,皆诵先王。这是个非常古老的传统,当然也从来就遭人诟病,三国魏时的嵇康在他著名的《声无哀乐论》中就指斥为“俗儒妄记”,现代人更视为封建思想的糟粕,但我啊们是不是可以从另外的意义上来思考这个问题呢?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