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太阳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太阳物理学相关记录102条 . 查询时间(3.99 秒)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日球射电研究课题组,利用帕克太阳探针(PSP)上射电频谱仪的抵近太阳观测资料,发现了一类明显不同于II型和III型射电暴的新型太阳射电暴——太阳孤波辐射。新型的小尺度太阳孤波辐射的发现是太阳射电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有望为探索日冕加热和太阳风加速,尤其是太阳大气磁等离子体活动在粒子动力学尺度上的“元过程”提供有力的新型探测诊断手段。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的向南彬博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赵新华研究员和云南民族大学的邓林华教授等,在日冕整体自转与太阳多尺度磁结构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对于弄清日冕自转变化的驱动源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2023年12月1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通过深入分析丽江日冕仪散射光的抑制方法,结合图像分割法计算日冕与散射背景的强度,首次发现日冕仪中心附近洁净度对日冕散射背景产生了更大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太阳物理》(Solar Physics)上。
2023年11月30日,天文学国际期刊《太阳物理》(Solar Physic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生沙飞扬等人的研究成果,通过深入分析丽江日冕仪散射光的抑制方法,结合图像分割法计算日冕与散射背景的强度,首次发现日冕仪中心附近洁净度对日冕散射背景产生了更大影响。
在建筑物中,减少空调、暖气等室内温控设备的过度使用,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窗户作为太阳光辐射能量进入建筑室内的主要媒介,安装可以阻挡太阳光辐射和调节室内温度的智能化窗户对于构筑节能建筑至关重要。现有的智能窗户主要是通过透明和不透明两种光学状态间的切换来调控太阳光辐射,这一调控过程往往为了阻挡更多的太阳光辐射而牺牲了部分可见光的透过,从而影响室内采光照明。此外,通过有限的刺激响应使得这些...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清晰地观测到一个太阳暗条被新浮现磁系统分裂并由磁重联导致暗条重新合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该项工作由云南天文台薛志科青年研究员和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共同合作完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张小娟与邓林华研究员在日冕物质抛射的空间分布方面获得了新进展,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爆发性大尺度磁结构在南北半球上的耦合模式以及日球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成果以“Hemispheric distribution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s from 1996 to 2020”为题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杂志上。
2023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张小娟与邓林华研究员在日冕物质抛射的空间分布方面获得了新进展,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爆发性大尺度磁结构在南北半球上的耦合模式以及日球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成果以“Hemispheric distribution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s from 1996 to 2020”为题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与云南师范大学相关人员通过合作,发现太阳上小尺度振荡磁重联可以促使一个中间暗条的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文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该项工作由云南师范大学孙霞、梁红飞以及云南天文台闫晓理(通讯作者)等人合作完成。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与云南师范大学相关人员通过合作,发现太阳上小尺度振荡磁重联可以促使一个中间暗条的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于202年2月24日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文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该项工作由云南师范大学孙霞、梁红飞以及云南天文台闫晓理(通讯作者)等人合作完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邓林华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和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邓辉教授、王锋教授(共同通讯作者)、李霞等人在日冕物质抛射的角宽度分布领域取得新进展。该项研究通过揭示不同角宽度的日冕物质抛射具有的不同准周期,为太阳和空间物理学家建立日地关系的因果链、提高空间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供了新的线索。这一成果以“Quasiperiodic Variations of Coron...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选址与日冕观测组在大振幅暗条振荡研究中获得新的观测结果。该项研究由硕士研究生谭宋与其导师申远灯研究员等人完成,并以“Stereoscopic Observation of Simultaneous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Oscillations in a Single Filament Driven by Two-Sided-Loop J...
2023年1月11日,中科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上搭载的46.5nm极紫外太阳成像仪(英文名Solar Upper Transition Region Imager,简称SUTRI)发布首批科学数据。此次发布的数据为SUTRI常规观测后2个月( 2022年9月5日至11月5日)的数据,SUTRI在轨运行和科学数据处理团队将陆续发布后续观测的科学数据。
太阳风电荷交换(Solar Wind Charge Exchange,简称SWCX)是指太阳风中高价态的离子(C、N、O等)和中性成分(地球空间中主要是中性H)发生碰撞,获得一个电子进入激发态,随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释放出软X射线波段的光子。地球磁层的SWCX软X射线辐射主要发生在日侧的磁鞘和极尖区,因此利用软X射线观测技术,可以对磁层X射线辐射特性及太阳风-磁层耦合特性进行深入认知。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与CME理论研究团组运用磁流体力学模拟研究了太阳紫外暴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太阳紫外暴(约为20000度以上)可以在高密度、低温(几千度)的低色球中产生。撕裂模不稳定性磁重联引起的小尺度激波等局部压缩加热是热能产生的主要物理机制,在重联磁场强度高达500高斯的情况下,磁重联区域产生的热能平均功率密度可达到1000尔格每立方厘米每秒,与紫外暴产生时所释放能量的平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