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古生物学相关记录123条 . 查询时间(6.427 秒)
2024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报道了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发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后,该团队在早期生命演化领域...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团队与沈阳师范大学、哈密市博物馆合作,在《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上,在线发表了关于哈密翼龙动物群兽脚类足迹化石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依据兽脚类足迹的大小,推断造迹恐龙的臀高约65 cm,体长约171 cm,体重约30 kg,为小型兽脚类恐龙。这是哈密及吐哈盆地白垩纪恐龙足迹的首次发现,增加了哈密翼龙动物群的多样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研究员团队在《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在线发表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纪盔甲鱼类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真盔甲鱼类——戎氏江夏鱼(Jiangxialepis rongi),这是研究团队在该地区首次发现的最古老的真盔甲鱼类。新发...
橄榄又名青榄、青果,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一种水果。橄榄树在我国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古文献记载,汉代时橄榄树已被普遍种植。不同于压榨橄榄油所用的木犀科木犀榄属的油橄榄树,我国南方的橄榄树属于橄榄科橄榄属。
2023年9月6日,《自然》(Natur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团队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完成的关于福建省内中生代地层和古脊椎动物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世界上侏罗纪最晚期和地理位置最南的鸟翼类恐龙以及大量其他脊椎动物,并结合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等工作,建立距今1.48-1.5亿年前的陆相生物群“政和动物群”。
板齿犀类是高度特化的旧大陆犀牛,其门齿退化,颊齿的釉质褶皱及白垩质发育,肢骨较为细长,生存于早中新世到晚更新世时期,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地区(欧亚大陆9属,非洲5属)。板齿犀类最早的成员是先驱布格蒂犀(Bugtirhinus praecursor),发现于南亚地区;早中新世时期,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维多利亚犀(Victoriaceros)和乌干达犀(Ougandatheriu...
沟鳞鱼科是在泥盆纪末期就已绝灭的盾皮鱼纲胴甲鱼目中的一个单系类群,其模式属沟鳞鱼属(Bothriolepis Eichwald,1840)的研究历史悠久,是胴甲鱼类中分布最广泛、多样性最高的一个属。全球发现的该属中种的数量迄今已超过60个。除模式属以外,以往得到学界认可的、归入沟鳞鱼科的属仅包括5个——发现于中国云南武定的Wufengshania、越南北部的Vietnamaspis、澳大利亚东南部...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报道了贵州中华真颌鱼在云贵地区多个化石点的新发现,详细描述了中华真颌鱼的骨骼特征,澄清了分类学上的争议,提出了中华真颌鱼属于预言鱼目的新观点。
我国辽西白垩纪时期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中生代动植物生态系统展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古老被子植物以及已知最古老的多样化鸟类组合,对于探索被子植物和早期鸟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近日,《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英国自然博物馆、美国自然博物馆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中晚侏罗世道虎沟动物群的贼兽新属种——蔡氏奇异齿兽(Mirusodens caii),描述了新属种的骨骼学形态特征和保存的软组织特征,并更新了早期哺乳动物系统发育框架。
牛科动物是欧亚大陆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与较快的演化速率,对生物地层与古环境古气候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临夏盆地中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地层中,牛科化石丰富,为了解中国牛科动物的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系统总结了临夏盆地化石牛科动物的地层分布和演化序列,比较了中国北方不同化石地区之间的年代关系,讨论了临夏盆地不同化石牛科动物组合反映的古环境信...
在距今一千一百多万年至五百多万年的晚中新世,有一种牛科动物分布广泛,西起西班牙,东至中国,南达南非,北抵俄罗斯。在欧洲,这类动物十分繁盛,是晚中新世常见的牛科动物。它们与现生的蓝牛较为接近,属于牛科中的牛亚科一支,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归入蓝牛族(Boselaphini)。近年来,研究认为这类牛科动物代表了一个独立的演化支系,因而建立了化石族羊角羚牛族(Tragoportacini)。其中,以中新...
近日,《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与周忠和完成的关于恐龙到鸟类演化过程中形态多样性和演化速率的深时变化问题。
中奥陶世-志留纪早期是陆生植物关键性状起源与演化的重要时期。目前普遍接受的学术观点认为,陆生植物化石的最早证据可以追溯至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ca.468-463Ma),以冈瓦纳大陆的二分体、四面体型四分体等隐孢子为代表;而在志留纪温洛克世申伍德期(ca.432Ma),出现了最早的陆生植物大化石,如常见于教科书中的库克逊蕨(Cooksonia)。中奥陶世-志留纪的地层是国内外陆生植物起源研究...
人类是灵长类动物之一。因为我们会写诗,会操控复杂工具,所以我们和其他大型灵长类动物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狒狒以及红毛猩猩等,非常不同。因此探究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起源和社会演化过程将极大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自己。2023年6月1日,以我国科学家组织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发布了阶段性成果,在灵长类演化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并回答了与该类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其主要成果以研究专刊的形式在科学发表4篇论文,同期还发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