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兽医学 >>> 兽医卫生检疫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兽医卫生检疫学相关记录40条 . 查询时间(3.516 秒)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援建哈萨克斯坦斯·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中哈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通过哈萨克斯坦斯贸易一体化部ISO/IEC 17025认可,标志着该实验室已具备国际认可的校准和检测实验室能力。
2021年4月23日下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专家、广东省科技厅银龄项目专家李刚教授应邀到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作了题为“小反刍兽疫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该所常务副所长(主持工作)陈金平主持,近30名所内科研人员参加了学术报告会。报告中,李刚教授首先介绍国内外的小反刍兽疫发生概况,随后系统性讲述了我国小反刍兽疫发生发展、诊...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特种动物病原与免疫团队研发的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的新兽药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条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该证书在农业农村部第402号公告中公布,《公告》显示,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条获得《新兽药证书》1项,证号为:(2021)新兽药证字04号。
近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面向全球观众播出了我国2020年《动物防疫法》修改的专题报道,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陈海嵩教授应邀就本次《动物防疫法》修改的情况与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环境法研究所在动植物保护立法上所作出的贡献,推动了海外公众对中国最新环境资源立法的了解,是环境法研究所加强国际交流的又一举措,也体现了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积极参与环境法治实践的宗旨。
近日,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协同创新中心、兽医学院王志强教授研究团队在《先进科学》发表了题为《二甲双胍恢复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多重耐药细菌的敏感性》的研究论文。近年来,降糖药二甲双胍被发现在减少心血管疾病、降低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延缓衰老、逆转肺纤维化和减肥等方面具有许多显著的益处。然而,二甲双胍在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还处于空白。
2020年1月10日,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校刘秀梵院士领衔完成的项目《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的创制与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我校陈国宏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蛋鸭种质创新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范红结教授团队完成了SEZ-ATCC35246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发现该菌株特有的水平转移基因bifA(Brain invasion factor A)具有细菌毒力因子特征性Fic结构域(BMC genomics,2013),可能是ATCC35246毒力特征有别于其余SEZ菌株的原因之一。实际上,某种意义上说,SEZ菌株的危害性主要在于其具有极强的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正常情...
日前,湖北媒体集中推出系列报道,凝练高质量发展特色。我校金梅林教授团队主持研发的禽流感病毒检测试纸等检测技术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驱动科技成果助力湖北省高质量发展。
非洲猪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法定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是引起重大经济损失的动物疫病之一。自2018年8月初,我国首次报道非洲猪瘟疫情以来,该病使我国养猪业遭受了沉重打击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为贯彻落实《国家防治动物疫病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加强国家兽医实验室体系建设,强化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支撑,我国农业农村部183号公告指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为国家非洲猪...
日前,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了新兽药注册证书,我校金梅林教授主持的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二联亚单位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2019新兽药证字9号)。猪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是养猪业临床上的的第一和第二大细菌性病原,易造成高发病和死亡,对养猪业危害极其严重。该项目自2007年开始了相关研究,将反向疫苗学原理运用于猪链球菌病等细菌性疫苗研究,原创性发掘广谱保护功能蛋白。突破了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载体构建、微生...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李光玉研究员带领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破译鹿科动物全基因组序列。驯鹿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不仅为研究人员从基因组水平挖掘驯鹿生长、代谢和抗寒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且为驯鹿驯化历史、基因组演化、群体遗传及鹿类动物的进化等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11月1日在线发表在《GigaScience》上。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是科技部在2015年启动实施的最后一批支撑计划项目之一。该项目以病原学与免疫学为基础,从病原的免疫抑制与遗传变异角度,重点突破对当前畜牧业生产危害严重的主要动物疫病的流行规律与免疫特征等控制疫病的共性关键瓶颈技术的掌握,研制针对流行菌毒株的防控技术及产品,加强畜禽疫病远程诊疗技术体系与疫病防控模式基地建设,提升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与水平,确保我国畜牧业维持正常生...
2017年7月7日上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持的教育部“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考察会在我校金陵研究院二楼会议室举行。校长周光宏全程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南京农业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实力雄厚,是我校植物学与动物学ESI学科排名千分之一的主要贡献者,筹建教育部“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是我校落实国家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教育部高校科技“十三五”规划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南京...
兽用新生物制品(以下简称新制品)系指我国创制或首次生产的用于畜禽等动物疫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制品。为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管理,保证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根据《兽用新生物制品管理办法》,由农业部审查批准新制品并颁发其质量标志,发给研制单位《新兽药证书》。持有《新兽药证书》者,方可申报正式科研成果或进行技术转让。新制品的研发是一项耗时耗力且流程复杂的工作,新制品经过实验室试验、田间试验、区域试验等研究过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消化道传染病创新团队克隆表达了猪源三型干扰素,可有效抑制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为猪流行性腹泻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抗病毒研究杂志(Antiviral Research)》上。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可导致猪只呕吐、水样腹泻,且哺乳仔猪高死亡率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寻找广谱抗病毒制剂是应对病毒不断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