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保护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保护学其他学科相关记录148条 . 查询时间(0.855 秒)
2021你那8月18日,《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最新成果。该团队研究发现,农田景观尺度下寄生蜂物种多样性、蚜虫—寄生蜂食物网结构共同调控寄生蜂对棉花蚜虫的生物控制服务功能。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唐辉课题组等,合作开展地枫皮的保护性回归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在进行野生种群及其生境调查的基础上,成功繁殖了苗木,再将苗木移植到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KSS)、喀斯特裸岩(KBR)和非喀斯特丘陵(NKH)生境中,并将其与原分布点的野生地枫皮个体进行对比研究。
现存野生个体仅34株,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巧家五针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被列为全球100种最濒危物种之一。2021年8月11日,记者从昆明植物园了解到,该园内巧家五针松首次结实,标志着巧家五针松在昆明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初步成功。
四川农业大学与国内外专家团队合作研究,在《当代生物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名为《一种入侵植物的进化证明了植物叶片挥发物的防御功能》的研究论文。该成果有望促进科研人员研究出提高植物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达到生物防治害虫的效果。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毒病害流行与控制和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与管理创新团队经研究证明Bt抗虫水稻的种植可对水稻根际、叶内与根内细菌群落产生不同的影响,Bt和非Bt水稻品系间叶内生与根内生细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而根际细菌群落种群差异不显著;连续三年试验表明年份是造成根际细菌群落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且Bt与非Bt水稻品系间的差异菌群在年份间并不重叠。
为了深入解析互叶醉鱼草的分布格局、种群历史,以及与适应性分化相关的基因组痕迹,研究人员首先获得了互叶醉鱼草高质量基因组;然后获得了三大区域48个居群的样本重测序和31个居群的表型与花瓣反射光谱数据。通过种群结构、种群历史、祖先种群重建以及距离隔离(Isolation by distance, IBD), 适应性隔离(Isolation by adaptation, IBA)检验、生态位分化检测以及...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伟研究组通过整合分子和形态证据,澄清了具羽状脉的藤枣才是真正的藤枣,而具三出脉的所谓“藤枣”实为防己科的中国新记录属(血果藤属)的成员。研究人员提出ITS/ITS2是鉴定藤枣和其他木质藤本最有效的分子标记,指出藤本植物在分类学研究中被长期忽视,其物种多样性可能被大大低估,未来应加大对藤本类群的分类学研究(包括野外采集和分子鉴定)。
确定生命之树中物种多样性和表型差异产生的主要的内部与外部驱动力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挑战之一。对于绿色植物,全基因组复制(WGD,或多倍化)是重要的进化驱动力,但WGD是否能与响应气候变化和新生态机遇的适应性辐射演化等进化过程一起塑造宏观进化模式尚不清楚。现存的裸子植物支系明显经历了古辐射演化、大量灭绝事件、超常的形态停滞和近期多样化等复杂历史,而裸子植物进化主要阶段的相关性和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晰...
朱红大杜鹃属于杜鹃花属、朱红大杜鹃亚组的唯一物种,在2011年出版的《杜鹃花红色名录》、2013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以及2017年发布的《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中,均被评为极度濒危(CR)。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马永鹏研究组在《植物杂志》期刊发表论文,解析了朱红大杜鹃“极小种群”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原因。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进化的重要驱动力。已有研究多关注土壤养分如何影响植物多样性,关于植物对土壤的反馈作用鲜有报道。目前普遍认为,高的植物多样性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氮、磷有效性。然而,在森林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氮、磷有效性并不是单一线性关系。森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物种周转),该变化可能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但未得到证实。
被国际植物学会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的百岁兰“永不落叶”的秘密终于被破解了。2021年7月12日,《自然—通讯》以《百岁兰基因组揭示其沙漠极端干旱环境下的长寿机制》为题,刊发了中外科学家历时3年基因组研究的最新成果。
玫瑰是良好的经济作物,花朵主要用于提炼玫瑰精油,玫瑰精油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精细化工等工业用途。由于玫瑰极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适应干旱、盐碱地、高温高湿地区,因此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对于改良月季、蔷薇等品种的抗性具有较高的育种价值。然而,由于缺乏玫瑰的基因组信息,玫瑰的产学研还处于初级阶段,限制了玫瑰育种的改良。
龙州金花茶(Camellia longzhouensis J.Y. Luo)是山茶科(Theaceae)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图1)。因其仅分布于广西龙州且花金黄色得名,是世界名贵观赏植物,有“植物界大熊猫”和“茶族皇后”的美誉。龙州金花茶是中国特有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其花可供观赏,也可制成保健型茶饮,兼具濒危性、经济价值、特有性,具有较高科研价值。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首次揭示麦蚜优势种--荻草谷网蚜的次级共生菌Hamiltonella defensa提高宿主蚜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害虫防治科学(Pest Management Science)》上。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研究人员以中国57个国际重要湿地为研究对象,将集成面向对象与多层决策树的分类技术(HOHC)应用于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影像,获得了1980-2018年间5期国际重要湿地土地覆盖数据集。进而定量分析了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覆盖率和人为直接胁迫(农业和基建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比了国际重要湿地内外及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前后湿地覆盖率和人为用地率的变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