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检疫学 植物免疫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药理学 农业昆虫学 植物病毒学 植物病虫害测报学 抗病虫害育种 有害生物化学防治 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杂草防治 鸟兽、鼠害防治 植物保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保护学相关记录217条 . 查询时间(1.611 秒)
兰科(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中最古老、最大的科之一,是一个高度进化而复杂的科,全科约800属两万余种,分布域广泛,具有极高的药用、观赏和科研价值。中国是世界上兰科植物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以云南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全球兰科植物分布中心之一。按照生态习性,兰科植物主要分为地生、附生或腐生三类,对应的药用兰科植物有白及、石斛、天麻等。由于特殊的生理生境,兰科药用植物在块茎、茎或假鳞茎等部位富含...
围绕干旱区特色植物开展新颖结构的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是新疆理化所民族药研究创新团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两年来,该团队对新疆伊犁绢蒿中的倍半萜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共分离鉴定倍半萜类化合物18个,其中罕见的5/5/4三环结构的新骨架倍半萜1个 (1),罕见的6/7含氧杂环骨架的降倍半萜1个 (2),新倍半萜10个 (3-12)和已知倍半萜6个 (13-18) (图1)。通过紫外、红外...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虫作物生态安全评价与利用创新团队系统研究了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在稻株间信息交流过程中发挥的生态调控功能,发现二化螟为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可以被邻近稻株感知和识别,迅速启动防御准备,当邻近水稻遭受二化螟为害时能够启动更快更强的防御反应,揭示了虫害诱导挥发物调控邻近稻株抗虫防御反应的生化和分子机理。研究结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
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压力和威胁之一,影响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适宜物种生存并保存生物多样性的地区被视为气候避难所。识别气候避难所是实现生物多样性长期有效保护、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手段。湄公河流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之一。了解流域内的植物多样性,探索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策略,是识别气候避难所、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前提。西双版纳地区是湄公...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民族植物展示组黄天萍和张淑红前往红河州河口县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国家级二级保护植物大果五味子Schisandra macrocarpa的野外回归活动。回归活动得到当地保护区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场地选择在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回归的小苗数量40株,长势良好,株高达60cm。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发现棉花天然产物——棉酚可以广谱抑制多种冠状病毒,并解析了其作用机制,为棉花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开辟新途径。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尖端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了两个大丽轮枝菌M35家族金属蛋白酶VdM35-1和VdASPF2,并揭示了其通过调控大丽轮枝菌产孢、菌丝生长、孢子形态及碳源利用等,调节大丽轮枝菌的适应性和毒力,为进一步阐明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微生物学波普(Microbiology Spectrum)》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基于免疫分析法,开发了可应用于高风险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和精喹禾灵的快速检测方法及产品,并成功应用于环境及农作物样本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传感器(Biosensors-basel)》和《总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王朵朵博士与英国国家农业植物学研究所(NIAB)学者合作在Cell旗下生物学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发表综述论文”Pectin: a critical component in cell-wall-mediated immunity”(影响因子22.012)。王朵朵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浙江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英国NIAB的Kostya Ka...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收集了中国18个省(直辖市)32个羊肚菌栽培基地的病害子囊果,结合ITS扩增子测序分析、显微镜检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对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的流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Diploosporalongispora(75.48%),Clonostachyssolani(5.04%),Mortierellagamsii(0.83%),Mortierellaamoeboidea...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创新团队利用水稻-稻瘟病菌系统,解析了环境湿度调控稻瘟病发生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湿度对稻瘟病菌致病力和水稻抗性均有显著影响,揭示了稻瘟病在高湿环境下更易发生的分子机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频发有效防控稻瘟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细胞和环境(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
近日,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团队博士生杨珊以第一作者在农林科学一区Top期刊《Pest Management Science》,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Knockdown of hexokinase in 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Hemiptera:Liviidae)by RNAi inhibits chitin synthesis and leads to abnormal ...
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学科交叉与卓越团队系列报告——第十七讲:植物免疫信号转导与基因编辑技术。报告人:李剑峰教授。
基因组生物学及其未来发展论坛:水稻抗病网络及其在亚种间的差别驯化(2022年9月25日14:00)。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命科学研究进展报告(一)。报告题目:植物免疫研究进展。报告人:周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报告时间:2022-09-14(周三)下午14:00-16:00。报告地点: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大报告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