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 农业基础学科 农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农学总论相关记录120条 . 查询时间(2.115 秒)
中亚是高度农业化的地区,由于降水稀少,该地区的大部分农田需要灌溉。灌溉对中亚气候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兼木耳类产业分会会长、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黑木耳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姚方杰率领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食用菌遗传育种与高效栽培研究,秉承“由基础研究入手、从根本破解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思路,开展以黑木耳为主、长白山珍稀菌为特色的食用菌“芯片”(种质资源)表型到基因组的系统攻关研究。近年,团队开启黑木耳功能性品种选育研究,对不同黑木耳种质资源的营养、活性成分等重要品质...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是推进农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升农民福祉、构建全社会绿色低碳制度体系的重要任务。为了完善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基础理论和评价方法,提高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效能,由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局长杨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周颖合著的《...
近日,微生物所郭惠珊研究员作为主要完成人,其承担的“跨界RNAi介导的抗黄萎病陆地棉种质创新体系”项目成果获得第十二届大北农科技创新奖。
2022年适逢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70周年,学会举办的"七十华诞,探微致远"空中大讲堂系列讲座已陆续上线。第三期 “微生物与现代农业(大健康)”已于2022年6月22日完成直播。本期直播分三个时段进行,分别由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向华研究员,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姜昕研究员和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
2022年6月13日,洲际食品集团董事长刘刚、硒奇食品科技(恩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莹一行到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以下简称国硒中心)、武汉轻工大学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以下简称硒产业学院)考察交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植物营养团队研究发现了定殖于玉米木质部伤流液内,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该微生物组为玉米提供氮素营养并促进根系生长。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为充分发挥县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引领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2022年5月26日,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科创中国”农业微生物产业科技服务团成员、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谭志远教授应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科学技术协会邀请,为“田间课堂”暨农业科普培训班授课。围绕板栗和水晶梨的绿色生态种植与田间绿色生产施肥技术、土传病害的微生物防治等工作,为农业创业者进行农业科普培训,...
2022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质量保育团队、CAAS-CIAT可持续农业联合实验室开展了微生物降解四环素机制研究,探究了真菌、细菌对四环素的降解特性及降解途径,并基于代谢组学推测了降解菌株对四环素胁迫的代谢响应模式。相关成果发表在《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微生物(Microorganisms)》杂志上。
岭南三月,春阳正暖,由中国微生物学会牵头组建的“科创中国”农业微生物产业科技服务团围绕广东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创新需求,联合高等院校和生产企业,聚焦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深入惠州市、深圳市和广州市等马铃薯国家级产业园和主产区,开展生物肥料节本、提质、增效工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22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团队研究发现一个大丽轮枝菌新型疏水蛋白VdHP1,并揭示其调控大丽轮枝菌的适应性和毒力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学波普(Microbiology Spectrum)》上。
禾谷类作物的胚乳是人类粮食和动物饲料的最主要来源,同时也为工业产品提供了大量原材料。禾谷类作物胚乳发育和营养物质累积与粮食的产量和品质直接相关,其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是国际植物发育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3月28日,中国农业大学与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等的学者合作,在国际著名综合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发表了题为“探索1980年以来...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变化的相对贡献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据Web of Science系统显示,由水土保持研究所戈文艳博士为第一作者,王飞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发表的研究论文“Quantify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to vege...
2022年3月12日,由中国微生物学会牵头组建的“科创中国”农业微生物产业科技服务团围绕地方食用菌产业发展创新需求,联合福建省食用菌学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省农村科普服务中心等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郑坊镇,共同主办了“食用菌绿色循环栽培”暨“生态种养‘莓’好‘菇’事”科技开放日。热心市民、中小学生和新闻媒体记者代表等近百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