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核科学技术 >>> 核安全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核安全相关记录68条 . 查询时间(2.213 秒)
近日,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凤麟团队在聚变堆系统设备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展了聚变堆系统设备可靠性指标分配理论研究,基于自主研发的可靠性与概率安全分析软件系统RiskA建立了聚变堆系统设备可靠性指标的分配模型,为聚变堆系统设备可靠性指标的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聚变工程领域期刊Fu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
2019年12月3-4日,国家电投集团核电重大专项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CAP1400核安全监管重要试验验证》课题(以下简称“重大三期”)综合绩效评价准备工作评估会(预验收会),由技术、财务和档案方面的13位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国电投核电重大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国核华清(北京)核电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中心副总工张春明及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美国Holtec国际公司宣布完成“切尔诺贝利乏燃料中间贮存设施(ISF-2)的预调试计划或“冷试验”。设施位于乌克兰境内,是全世界最大的干式贮存实施。
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网站12月6日刊登题为《全球核安全奖得主是……中国》的文章,作者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和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萨拉·库切斯法哈尼。
近日,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凤麟团队在中国抗中子辐照钢(CLAM钢)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展了CLAM钢电子束焊接接头低周疲劳行为研究,建立了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实验包层模块(TBM)的疲劳服役安全性提供了实验依据,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聚变工程领域期刊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上。
2019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吴宜灿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立于1949年的中国科学院是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和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
当地时间11月17日0时26分,在巴基斯坦核安全管理局和原子能委员会等各方见证下,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工程K2机组二回路联合水压试验里程碑节点圆满完成,为即将到来的冷态功能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严格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发挥地区监督站职能作用的通知》(国核安发〔2018〕1号)的相关要求,切实做好核设施正常换料大修的监督工作,生态环境部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以下简称东北监督站)于2019年9月16日至19日组织了红沿河核电厂4号机组第二次换料大修后临界前控制点检查,这也是今年东北监督站开展的第四次机组换料大修后反应堆首次临界前核安全检查。
为进一步加强对进口核安全设备监督,生态环境部华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以下简称华北监督站)按照生态环境部2019年外事计划安排,于2019年9月16日至19日对德国KSB SE公司承制的核电机组主泵设计、制造活动进行了监督检查。国家核安全局、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派员参加检查活动。
2019年9月10日,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指定中国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和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保技术协作中心。这是IAEA在我国成立的首个核安保协作中心,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核安保合作的新里程碑,对扩大中核集团国际影响力、巩固我国核大国地位,推动核安全、核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新闻办2019年9月3日发表《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这是中国发表的首部核安全白皮书。白皮书说,原子的发现和核能的开发利用,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极大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核能发展也伴生着安全风险和挑战。人类要更好利用核能、实现更大发展,必须应对好各种核安全挑战,维护好核安全。
近日,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在乏燃料运输安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开展了基于风险指标体系的乏燃料道路运输量化安全评估方法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核能领域期刊Annals of Nuclear Energy上。
近日,在国家核安全局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项目支持下,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凤麟团队在国际能源管理学期刊Energy Policy上发表了关于核能风险认知和公众接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8年11月5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公布了2018年度全国高校“杰出·百佳·优秀科技期刊”评选结果。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编辑出版的《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被评为“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近年来,科技期刊社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以创建“名刊强社”为目标,认真谋划发展蓝图,实施“期...
2018年1月21日,CAP1400示范工程核电站钢制安全壳焊后热处理技术专家研讨会在山东荣成召开,我校化学工程学院蒋文春教授和徐书根副教授受邀担任专家组成员,与来自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单位的10名专家,一道为核安全壳焊后热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出谋划策,提出关于焊接残余应力的评估方法和控制措施的建议,受到企业技术人员和与会专家一致好评。CAP1400型压水堆核电装置是在我国引进的第三代先...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