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第四纪地质学 >>>
搜索结果: 16-2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第四纪地质学相关记录25条 . 查询时间(2.072 秒)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屈建军等人联合出版的《敦煌雅丹地貌形成发育过程图谱》(地质出版社,2014.4)一书在中国旅游地学30周年及地质公园15周年纪念大会上获得“优秀旅游地学著作”二等奖和国土资源部2015年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
光释光(OSL)测年技术是晚第四纪沉积物最重要的测年手段之一。近年来,该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广泛应用于风成、湖泊和河流等沉积物的定年研究中,国内外OSL年代学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也迅速增加。在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光释光实验室通过近两年的建设,于2013年12月正式开始运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一三五”课题、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以及中国博士后基金等资助下,2...
2014年10月《国际第四纪》(Quaternary International)杂志第347期专刊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Robin Dennell教授作为特邀编辑组织的研究文章。该专刊是2013年6月古脊椎所在银川组织学术会议-纪念水洞沟遗址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后续成果,共发表论文23篇,其中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文章17篇,集中报道了近年来中国...
中国著名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张宗祜,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2月19日凌晨1时48分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88岁。
2011年2月21日,科技部公布了关于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荣誉称号。“十一五”期间,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西部,团结奋斗,坚持不懈地强化能力建设,把实验室锻造成能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基地;同时以实施重大研究计划为依托,出重大成果,培养和凝聚高水平人...
近日,科技部下发通知,发布了2010年度数理和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再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成为我国地学领域两个连续六次被评为优秀的实验室之一。2010年地学领域共有3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评估,经过现场评估和复评两个阶段,最终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实验室,2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良好实验室。
日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在甘肃省迭部县境内发现大量完整的第四季古冰川遗迹。经分析,其地貌属第四纪冰川遗迹,冰期形成大约始于200万年—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波及范围十分广泛,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2009年11月25日,从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总部——德国地学中心(GFZ)传出喜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王成善等人联合美国、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申请的“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获得批准。这是我国继东海和青海湖大陆科学钻探之后,第三个获得国际大陆科钻计划支持的项目。
记者2007年3月23日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主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目前已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国际冰川协会主席Pro.Dr.Atsumu.Ohmura评价道:“这本专著不仅是中国科学家成就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而且对于国际上所有在冰川学和第四纪科学方面的科学家都是极为重要和具有很高价值的。此次新出版的这本关于第四纪的专著绝对是由一个...
2006年10月初,福州大学原地质教研室施满堂等5位教授,宣称在福建省屏南县白水洋发现第四纪古冰川遗迹。这一发现引起了中国科学院施雅凤院士等人的质疑。施雅凤院士认为福建纬度低,古代不可能有冰川出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并认为白水洋出现的类似“冰斗”、“冰臼”的地质特征,可能是由于水流和泥沙长期冲刷,以及风蚀等原因形成的。最近,争论的一方再次提出新证据。施满堂教授等人近日应邀来到福建仙游县九鲤湖进行实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