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质学相关记录259条 . 查询时间(1.671 秒)
地层改造过程往往需要压裂,而压裂液的高效返排一直是技术攻关难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研究团队通过室内核磁共振实验,观测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岩心完全浸入到润湿相中的自发行为,研究了四川盆地蓬莱镇组砂岩中压裂液的自吸特征。岩心的孔隙半径都在0.1 nm和9.3 μm之间,样品的自吸特征用采气率、自吸量、自吸指数、孔隙连通性、扩散能力和自吸潜力进行量化。实验表明:毛细管自吸主要发生在...
2022年9月27日,应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期刊Hydrogeology Journal庆祝国际地下水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Groundwater专辑邀请,由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焰牵头撰写的论文《21世纪地下水人工回补的水质挑战:含水层人工调控技术体系的风险管控法规》(The 21st century water quality challenges for...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孟郁苗和中南大学地信院谷湘平发现并命名的自然界新矿物—瑞忠锗矿,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IMA-CNMNC)全票批准,编号IMA2022-066,英文名为Ruizhongite,矿物缩写为Rzh。该新矿物以对矿床地球化学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中科院院士胡瑞忠命名,是关键金属锗的独立矿物,产于华南低温成矿省的四川汉源县乌斯河铅锌矿...
颗粒的形貌特征一直是影响岩土颗粒材料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随着近十年来观测手段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成熟,数值模拟方法的兴起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如何在数值模拟软件中重构出复杂且满足形貌特征的虚拟颗粒成为了研究者们首要面临的问题。
中国西南(云南元谋)新发现的小型猿类化石提供了已知最早长臂猿的证据。现今,长臂猿科现存20种,主要生活在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华南和东南亚。在我国境内现存仅4-6种。然而,此类化石非常稀少,多数是发现于华南和东南亚不老于200万年前的洞穴地点中。云南元谋新发现的被命名为元谋小猿(Yuanmoupithecus xiaoyuan)的小型猿类,被科学家团队确定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长臂猿...
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CO2注入地下储层后,储层温度压力条件的改变会对CO2的运移特征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不同温压环境下储层内部CO2运移和分布特征对储量评估和场地安全评价有重要意义。
作为最早称霸海洋的大型掠食动物和顶级捕食者,奇虾类动物(anomalocarids)在寒武纪早期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时期金字塔式食物链的存在以及复杂生态系统的建立。奇虾类的身体造型怪异,最大体长推测可超过2米。它们的头部由一双视觉良好的带柄眼、一对多刺的掠食型前附肢以及一只辐射状的口器等器官构成,表现出在捕食上的高度特化;流线型躯干上长有一系列成对的桨状叶和鳃片,分别用于游泳和呼吸;尾部具有...
植被聚集指数(CI)、覆盖度(FVC)和叶面积指数(LAI)是表征植被结构特征的重要参数,深刻影响全球植被生态、水文和能量循环过程。过去几十年,基于卫星观测生产了多种全球CI、FVC和LAI产品并被广泛使用。对于用户群体而言,及时了解这些产品的精度及不确定性极为重要。然而目前的验证工作大多受限于空间覆盖及时间连续性,且对产品间的关系也缺少检验,导致对现有全球遥感产品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恐龙是公众最为熟知也最为着迷的一类古生物。自2.3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出现以来,随着地球环境的更替,它们也上演着属种的演进,在地球上存活长达1.7亿年之久,直到6600万年前从地球上消失,其灭绝之谜成为了世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作为最早称霸海洋的大型掠食动物和顶级捕食者,奇虾类动物(anomalocarids)在寒武纪早期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时期金字塔式食物链的存在以及复杂生态系统的建立。奇虾类的身体造型怪异,最大体长推测可超过2米;它们的头部由一双视觉良好的带柄眼、一对多刺的掠食型前附肢以及一只辐射状的口器等器官构成,表现出在捕食上的高度特化;其流线型躯干上长有一系列成对的桨状叶和鳃片,分别用于游泳和呼吸;尾部具...
长距离输水隧洞是跨流域重大引调水工程的关键性控制节点,在保障输水系统工程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作用巨大。我国西部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在该区域建设的长距离输水隧洞面临严重的活动断层错断破坏威胁。隧洞错断灾变机制与适应性技术是影响穿越活断层输水隧洞安全建设和运营的关键技术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工程意义。
沫蝉科(Cercopidae)包含178属约1561种,现生种类全球广布。迄今为止,沫蝉科的化石记录较多,从古新世到更新世报道了40多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和美洲地区。沫蝉科最古老的确切记录为报道于中国香港的疹状奇沫蝉(Allocercopis punctatis Lin,1997)。然而,大部分沫蝉科化石记录的发表年代较早,缺乏对关键鉴定特征的深入研究,其分类学位置尚不明确。
断层封闭性和稳定性是较多地质工程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诸如地下油气藏开采、核废物地质处置、干热岩增强地热系统和CO2地质封存等作业时会扰动地应力,继而存在劣化相邻断层的封闭性和结构稳定性的风险。前人对于断层应力扰动对应变和渗透率耦合作用机制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含成核断层泥结构中,断层面和断层泥等内部应变整体渗透率相互影响机理缺乏有效实验手段进行观测。
沫蝉科(Cercopidae)包含178属约1561种,现生种类全球广布。迄今为止,沫蝉科的化石记录较多,从古新世到更新世共报道了40多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和美洲地区。沫蝉科最古老的确切记录为报道于中国香港的疹状奇沫蝉(Allocercopis punctatis Lin, 1997)。然而,大部分沫蝉科化石记录的发表年代较早,缺乏对关键鉴定特征的深入研究,其分类学位置仍不明确。
断层封闭性和稳定性是许多地质工程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诸如地下油气藏开采、核废物地质处置、干热岩增强地热系统和CO2地质封存等作业时会扰动地应力,继而存在劣化相邻断层的封闭性和结构稳定性的风险。前人对于断层应力扰动对应变和渗透率耦合作用机制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含成核断层泥结构中,断层面和断层泥等内部应变整体渗透率相互影响机理缺乏有效实验手段进行观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