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球动力学 地球重力学 地球流体力学 地壳与地形学 地球内部物理学 地声学 地热学 地电学 地磁学 放射性地球物理学 地震学 勘探地球物理学 计算地球物理学 实验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96-21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固体地球物理学相关记录993条 . 查询时间(2.071 秒)
随着印度和欧亚大陆之间的碰撞,印度大陆岩石圈沿着汇聚边界进入欧亚大陆的下方。陆陆碰撞后的大陆俯冲是深入理解印亚碰撞动力学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而俯冲大陆岩石圈的形态与结构可为认识大陆俯冲提供重要的观测约束。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青藏高原地形变化最剧烈、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发育强烈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陆内中源地震,暗示了其下方可能存在复杂的俯冲板片形态与结构。缅甸地区位于东构造结南部,北接喜马拉雅陆陆碰撞...
“生物碳泵”(BCP)是指表层海水生成的颗粒有机碳(POC)通过沉降转移到深海的过程,此过程对全球碳循环及海洋生物循环有重要的影响,备受学者关注。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温度控制,研究认为BCP对温度变化也非常敏感。近期发表在Science的一项研究,聚焦于距今15 Ma以来全球变冷的过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全球海洋碳和营养物质的循环速率,发现BCP效率会随着全球海洋变冷而逐渐增加,文...
2021年5月12日是中国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记者从中国地震局获悉,当前,用于尽早捕捉地震波信号的一张实时地震监测大网建设已经接近尾声。
在地球系统46亿年演化进程中,偶极磁场的出现和演化改变了地球宜居环境演化的进程,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宜居地球。地球磁场起源于地核发电机过程,而地核热动力学和化学结构的变化则会导致地磁场的显著改变,磁偶极子减弱,磁多极子增强,甚至发生南北磁极的倒转,即地磁倒转,削弱对地球系统的保护,造成生物大灭绝。因此,磁场的起源和长期演化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关注的重点,也是难点。
地质历史时期有机质的矿化(有机质转化为二氧化碳或甲烷等)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Keil et al., 2011)。现代海洋沉积物中,有机质可通过与氧气或硫酸盐直接反应进行矿化,同时产甲烷菌也可利用有机质产生甲烷。由于现代海水中的硫酸根浓度高,可与沉积物中生成的甲烷反应,因而通过沉积物矿化进入到上部水体甚至于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基本可以忽略(Knittel and Boetius, 20...
地幔柱,作为起源于核幔边界的热地幔上升流,会侵蚀克拉通岩石圈,并促使大陆裂解(Morgan, Nature, 1971; Hu et al., Nature Geoscience, 2018)。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挤压应力构造环境中,地幔柱不仅不会导致克拉通裂解,反而会促使岩石圈缝合和再克拉通化(Liu et al., Nature,2021)。那么,地幔柱作用会对克拉通岩石圈的内部性质产生何...
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风险分析预测与管控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士工程院院士Didier Sornette课题组在物理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地震活动性是否处于临界点?(Is Seismicity Operating at a Critical Point?)”的论文,并被编辑推荐为亮点文章(highlighted a...
近日, 据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官方通知,经过专家推荐和遴选委员会的严格评审,我院陈涛副教授当选为IEEE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IEEE高级会员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造诣,尤其是在电子和信息领域所做贡献的认可。
先进核能系统涉及的机械装备复杂多样,服役于核反应堆运动部件的润滑材料不仅承受运动过程中高温、腐蚀、循环应力以及摩擦磨损,还要面对中子、α粒子以及伽马射线强辐射苛刻环境。材料在这些载能粒子轰击下产生空位与间隙原子等点缺陷,在服役环境及时间诱导下这些辐照损伤演化与积累最终导致材料服役寿命下降并危及反应堆安全运行。因此,理解和掌握核辐照环境下固体润滑材料服役行为对反应堆的设计、安全以及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巨厚、亏损和难熔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地球上古老克拉通大陆长期稳定的关键因素,也是金刚石成矿的主要场所。然而,大量的证据表明克拉通岩石圈的山根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岩石圈被不同程度地减薄。尽管如此,现今看到的大多数稳定的克拉通都已经恢复了当初太古代时期的岩石圈厚度(150-200 km),即存在可能的“克拉通再生”过程(recratonization)。前人对于克拉通破坏做了大量的机理研究,但对...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彭世球研究团队联合中山大学教授于卫东、厦门大学教授刘志宇等,在安达曼海内潮耗散和潮致混合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
由于大尺度岩石圈构造变形和成矿作用研究长期处于彼此独立的状态,导致大型矿集区形成—就位机制一直是矿床学研究的难点,制约了大型矿集区的资源评价和勘查。青藏高原东缘是全球最典型的大陆碰撞带和复合造山带、中国最重要的有色-贵金属成矿带之一,形成了多类型的巨型矿集区,包括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玉龙和北衙斑岩—矽卡岩型铜-金以及兰坪—思茅盆地MVT型锌-铅矿集区;前人对于这些大型矿集区的物质来源和具体成矿过程...
在第52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于4月19日上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吴能友,党委书记赵洪伟等出席活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职工代表等参加活动。
洋中脊作为离散型边界,是大洋的扩张中心和新洋壳的产生地带。当今洋壳占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积,因此理解洋中脊处洋壳的增生和变形过程是认识板块构造和地球演化的关键。海洋地震学探测是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与大陆板块边界地区相比,洋中脊地区往往为深水覆盖,布设地震仪器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难以保障观测数据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研究需求。
台湾-菲律宾地区受到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以及澳大利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周边发育多条俯冲带,形成了多板块俯冲系统,其内部的板块俯冲形态、软流圈速度场等与单板块俯冲系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同时导致复杂的碰撞造山过程及特殊的岛弧火山演化。而目前对上述地质构造现象的解释缺少关键的地震学证据。近年来,中科院海洋所董冬冬研究组范建柯副研究员与日本东北大学赵大鹏教授合作,利用国际公开的地震学数据,对台湾-菲律宾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