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空间天文学 >>> 红外天文学 紫外天文学 X射线天文学 γ射线天文学 中微子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空间天文学相关记录298条 . 查询时间(2.864 秒)
2022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筹)所长成会明与副研究员丁宝福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刘碧录团队、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魏大海团队,首次发现了二维六方氮化硼(h-BN)液晶具有巨磁光效应,其磁光克顿-穆顿效应高出传统深紫外双折射介质近5个数量级,进而研制出稳定工作在深紫外日盲区的透射式液晶光调制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赵伟涛与孟祥存研究员在超软X射线源领域取得新进展。他们通过模拟白矮星对X射线照射伴星驱动的周期性物质转移的反馈,再现了超软X射线源准周期性变化的光变曲线,这为解释超软X射线源准周期性的光变曲线起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国际科学期刊《天体与天体物理学》(A&A)近日以“A robust model for quasi-periodic variability in ...
太极计划通过卫星编队的形式进行空间引力波探测,而构建星间激光链路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相比应用于星间激光通信、重力场测量等领域的传统星间激光链路构建任务,太极计划需应用有限的星上资源实现三百万公里超远距离激光捕获及1 nrad/Hz1/2量级超高精度指向,因此其实现难度要大得多。为此,提出采用三级捕获探测方案, 通过星敏感器(STR)、CMOS捕获相机及四象限探测器(QPD)逐级探测压制激光指向偏...
2022年10月8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研究团队合作结合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羲和”号等卫星的多波段、高分辨率观测资料,研究了一个磁通量绳爆发过程,首次探测到冕环在膨胀上升期间伴随的垂直振荡,揭示了日冕极紫外波与冕环相互作用的新现象。该工作展示了极紫外波丰富的动力学特性,为将来空间望远镜科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彗星是太阳系中最冷的星体之一。对太阳风诱发彗星x射线的测量能够预测太阳活动及“太空天气”,这对人类更深入地认识太阳系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上较难精确测量x射线产额与截面,且误差较大,导致彗星的x射线辐射机制存在较大争议。而精确测量入射流强,可为x射线产额提供准确数据。
临近空间对太阳风暴的响应是国际日地关系研究中一直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中国科学院“鸿鹄”先导专项科学任务“临近空间对太阳风暴响应 特征观测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太阳耀斑导致的X射线和紫外(190nm-400nm)辐射增强直接影响临近空间大气能量收支。由于缺乏对太阳耀斑期间全谱段辐射增强、以及临近空间环境的高时间分辨率观测数据,严重制约了科学家对太阳耀斑瞬时影响临近空间不同高度环境的认知。
2022年8月27日,在太原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发布了EP-WXT探路者的首批在轨实测结果。该设备是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的一个实验模块,于北京时间2022年7月27日搭载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发射升空。该项实验旨在开展一系列在轨测试和观测实验,为未来EP卫星尽早开展科...
基于临近空间浮空平台的风场探测技术一方面可为临近空间大气动力学和湍流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为浮空平台自身飞行提供风场数据保障。由于临近空间低气压特殊环境,地面风速计产品不能在临近空间正常工作。德国科学家曾研发了艇载超声波风速计,获得18km以下数据,但在20km以上平飞期间失效。目前国内外临近空间浮空平台测风主要采用GNSS测风技术。由于GNSS测量的平台飞行速度与大气真实风速...
2022年6月24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地下700米的实验大厅内,中心探测器不锈钢主结构最后一个拼装单元吊装合拢,标志着中心探测器不锈钢主结构安装工作顺利完成。
近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开展了II型(核心坍缩)超新星中微子过程对银河系26Al(铝-26)贡献的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结果被国际知名期刊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天体物理学报》)接收发表。该研究通过建立系统的估算模型,计算出超新星中微子过程对银河系26Al的贡献程度,分析了模型参数对26Al产额的影响程度,为人类理解星际26A...
近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及合作者通过大规模壳模型计算,得出了新的57Cu(p,γ)58Zn天体反应率,并在新反应率对I型X射线暴的光变曲线和灰烬核素丰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近期,云南天文台领衔的中外合作团队(云南天文台的硕士研究生杨鹏程、张国宝研究员和王建成研究员,纽约大学的Russell和Gelfand教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Mendez教授,湘潭大学的吕铭教授)通过分析黑洞X射线双星Swift J1753.5-0127在12年长期爆发期间的多波段观测数据,研究了该系统中的紫外/光学(UV/OPT)辐射机制,发现在爆发过程中,UV/OPT辐射可能是由外吸积盘的粘滞...
2022年5月24日,江门中微子实验地下700米的实验大厅内,为实现有机玻璃球自上而下逐层安装的升降平台已安装完毕并顶升至38米,为下一步有机玻璃球安装工作做好了准备。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I型X射线暴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大气电导率是指描述大气导电能力的物理量,是空间电动力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高空主要来源于银河宇宙线对大气的电离,低高度主要是地壳中的放射性气体释放导致大气被电离。大气电导率与地质条件、带电云、降水、雷电等因素均有关系,晴天大气电导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