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电子物理学 >>> 量子电子学 电子离子与真空物理 带电粒子光学 电子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电子物理学相关记录670条 . 查询时间(2.103 秒)
2021年12月23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何庆林研究员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Taylor L. Hughes、约翰·霍普金斯大学N. Peter Armitage、日本理化学研究所Yoshinori Tokura教授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王康隆教授合作,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展望”(Perspective)栏目在线发表了题为“拓扑绝缘...
中国科大物理系何俊峰课题组、乔振华课题组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Stephen D. Wilson课题组合作,在新型笼目晶格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利用具有实空间分辨能力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首次实现对笼目晶格表面态电子结构的探测;实验排除了材料中其它非笼目晶格原子的影响,进而观测到笼目晶格本征的特征电子结构,并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12月21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
近日,复旦大学物理系/国重朱黄俊课题组与中国石油大学王玉坤助理教授合作,构造了在不可信量子网络上验证贝尔(Bell)态和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GHZ)态的最优验证方案并确定了验证效率极限。相关成果以 “Optimal verification of the Bell state and 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 states in u...
2021年11月17日,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研究组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Dmitry Budker教授合作,利用本团队近期发展的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实现了对一类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相互作用的超灵敏检验,实验界限比先前的国际最好水平提升至少2个数量级。相关研究成果以“Search for exotic spin-dependent interactions with a spin-based a...
2021年11月17日上午,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一行参观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量子科技苏州研究所(长三角量子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陆军团队座谈交流。东南大学科研院、苏州校区以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参加走访。
近年,基于腔光子和磁振子相干或耗散耦合的腔磁振子系统引起人们的关注。磁振子可以用于微波和光频光子之间的相干转换,同时磁振子和超导量子比特之间的相干耦合和纠缠也已实现。耦合了自旋波量子、微波光子、光频光子、声子和超导量子比特的混合量子系统逐渐成型,成为未来构筑量子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维体系中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与铁电极化的耦合为非易失性调控拓扑态提供了新的可能,这同时也在低能耗、高响应速度的纳米电子器件应用上展现了巨大的前景。虽然铁电极化与能带拓扑的来源没有内在的排斥,但是它们在量子体系中的共存和耦合却少有报道。这主要是由于通常铁电性主要存在于宽带隙体系中,而拓扑体系大多为窄带隙。为突破以上研究限制,戴瑛教授团队提出层间滑移方法在拓扑材料多层中引入层间铁电性,并进一步阐明了实现...
随着物联网传感器(例如森林、海洋、地下管道等无市电供应的传感器)、可植入医疗器械(例如心脏起搏器)、柔性可穿戴器件等快速发展,对自驱动纳米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可将环境中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作为选择之一,可为自驱动电子器件提供持续能源。但是,传统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是基于接触带电和静电感应的耦合直接产生交流电,需要一个整流器来获得直流电才能驱动电子设备。这极大地限制了能源系统的便携性...
近年来发现的范德瓦尔斯磁体是一种低维自旋有序体系。这种体系由于在二维超薄极限下仍然可能具有磁序,且具有高度可调性和功能化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二维磁体的自旋波量子(磁振子)作为一种低功耗的信息载体,在未来量子增强的信息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2021年10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吴长征教授实验课题组和武晓君教授理论计算课题组合作,成功实现非范德华力层状材料AMX2(A=单价离子,M=三价离子,X=氧族元素)精准剥离,获得保持计量比的AMX2二维材料,为二维材料家族添加全新成员。该新二维材料展现出较之块材提升三个数量级的室温超离子导电行为。相关成果于2021年10月18号在线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上(N...
新闻网讯2021年9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武汉国家光电研究中心李培宁教授受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纽约州立大学Andrea Alù教授邀请,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发表了题为“Interface nano-optics with van der Waals polaritons”的重要研究综述,系统论述了利用界面纳米光学的概念和手段来调控范德瓦尔斯层状材料极化激...
近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项目奖评审结果出炉,清华大学化学系帅志刚教授主持的 “有机和碳材料中电荷输运的理论研究” 项目获2020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单位为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
作为新型绿色储能技术,镁/锌离子电池展现出负极体积比容量高、成本低、安全性好且在沉积/剥离过程中不易形成枝晶等优点。然而,二价镁/锌离子电荷密度高、极化作用强,会诱导产生与宿主(阴离子)框架之间的强静电吸引。这种强相互作用限制了多价离子在宿主晶格中的体相迁移,并易造成循环过程中结构坍塌。常规的纳米结构正极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弥补缓慢反应动力学的缺点,却会引起正极振实密度降低并加速活性物质溶解。因此,开...
二维材料近些年得到了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有可能成为新一代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重要基础材料之一。然而,目前已报道的二维材料半导体器件制备工艺复杂,尚无法实现完全的自动化生产。在本工作中,陈峰、谭杨团队在聚焦离子束二维材料改性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聚焦离子束直写制备二维材料二极管的新方法,并利用其实现了在整流电路、高频滤波电路和逻辑门等电路中的实际应用。该工作使用聚焦离子束在二硒化钼/...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郭传飞团队在柔性传感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提出了“皮肤-电极界面传感模式”,通过简单地在皮肤表面贴附电极即可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触觉传感功能,为人体表皮传感技术和可穿戴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相关论文以“Skin-Electrode Iontronic Interface for Mechanosensing”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Nature...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