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人机与环境工程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人机与环境工程相关记录112条 . 查询时间(2.905 秒)
提出了一种采用高压空气膜除湿组件的飞机新型环境控制系统(ECS)。在分析了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该系统中各主要部件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分块建模的思想,开发了该新型环境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库,并与传统高压除水飞机环境控制系统进行了性能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模型库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和稳态值;与传统系统相比采用膜除湿的飞机新型环境控制系统在系统结构、性能和重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值得...
基于旋翼冰风洞试验数据,考虑桨叶表面附着冰脱落及桨叶表面局部温度对结冰的影响,提出了旋翼结冰的工程模型,建立了直升机旋翼结冰后的飞行动力学模型,以UH-60A为样机,研究了直升机旋翼结冰后的平衡特性,分析了结冰对直升机稳定性的影响。根据有人驾驶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军用品质规范(MIL-F-83300)与军用旋翼飞行器驾驶品质要求(ADS-33E-PRF),分析了结冰时间、环境温度、液态水含量以及平均...
本文主要利用主成份分析对基于加速度信息的上肢动作质量进行评价,并利用评价结果驱动人机交互游戏中球的线路、旋转或者球速。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套系统内影响上肢动作质量主要有爆发力和耐力两个因素。
大型飞机座舱温度控制系统是一个时变、非线性、大时间常数的复杂控制系统,采用传统的控制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根据系统控制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座舱温度控制方案,系统分为组件温度控制和区域温度控制两级控制。区域温度控制器计算出各区域供气温度的目标值,并选择各区域供气目标温度中最低值作为组件温度控制的目标温度。使用专家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法设计组件温度控制器,使用基于模糊控制原理的座舱温...
美国航天局2010年4月9日发布消息称,“发现”号航天飞机两名宇航员当天早晨完成了航天飞机与空间站对接以来的首次太空行走。
个体气冷系统是一种致冷有效、穿着舒适的热防护装备,在设计和使用中 提高其致冷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从工程和生理上分析了影响个体气冷系统致冷力的多种 因素,包括供气温度、湿度、流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致冷面积、流量分配、隔热性 能等。得出了提高蒸发性和对流性两类通风服致冷力和舒适性的方法。为不同工况下合理设 计和选用气冷式个体热防护装备,使之具有更高的人机工效和更好的舒适性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作用。
对航天器真空热试验用红外灯的光谱分布进行研究。通过对红外灯电流 —电阻相关分析和数值拟合,建立了红外灯的功率计算模型和红外灯灯丝温度计算模型以及 红外灯石英玻璃管的温度计算模型;最终给出了红外灯在不同电流下光谱分布模型。采用S2 000光纤式光谱仪进行了红外灯光谱分布测试,结果表明红外灯光谱分布模型准确。研究成 果可以为采用黑片式热流计测量红外灯阵到达热流奠定基础。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召开,气候变化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英国于日前发起了一个加速低碳引擎技术开发和引入的计划,旨在实现2020年的飞机减排目标。
在对蒸发器上辅助加热和热电制冷器对储液器制冷这两种主动辅助启动措施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完全被动的辅助启动措施,即采用相变材料控制储液器温度在相变点附近,以便形成启动所需的液体过热度。通过实验验证了相变材料辅助启动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热载荷对相变材料辅助启动的效果以及该辅助措施对启动后环路热管稳态运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热载荷下,储液器上外贴相变材料容器后,相变材料的热容明...
为了促进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的蓬勃发展,今年7月24日至28日将在辽宁丹东召开第九届(中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大会,明年10月将在海南三亚召开第十届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大会,附件中为今年大会的会议通知和明年大会的征文通知及相关资料。我们殷切地希望您及您的同事能光临大会,为推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进一步发展而共同努力!
空间制冷技术的新进展     空间  制冷技术       2009/5/21
空间制冷技术的新进展。
北京时间5月21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近日国际空间站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庆祝酒会,航天员们喝下自己的“尿液”。不过这些尿液都经过了国际空间站上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处理,可以放心饮用。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球、空间、气象、天文和宇航五大学会联合主办"第二届全球华人空间/太空天气科学大会"。它将于2009年10月17-21日在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举办,会议主题是《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其宗旨是交流全球华人在空间天气领域取得的新进展,研讨空间天气科学与应用的全球发展态势,凝聚全球华人智慧共商推动未来空间天气科学发展,为使空间天气科学惠及人类的和平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空间碎片对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使废弃卫星脱离原轨道进入大气层烧毁是减少空间碎片的有效途径。利用导电缆绳与地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洛仑兹力使卫星特别是低地球轨道卫星的轨道高度快速衰减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离轨方式。在研究电动力缆绳离轨的刚性杆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更符合电动力缆绳特性的柔索模型,并对刚性杆模型和柔索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柔索模型能更精确地体现电动力缆绳的性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