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生物进化论相关记录553条 . 查询时间(0.633 秒)
动物的通讯方式包括声音通讯、视觉通讯、化学通讯、触觉通讯等。在有些物种中,除了单模信号(即单一感觉信号),有时同时采用两种甚至多种感觉信号进行通讯,即多模通讯。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多模信号可以为动物带来功能上的益处,例如,跨模态感知可以提高接受者的信息识别效率、注意力以及记忆能力,从而增加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通讯效率。然而,相比于多模通讯的成因(why),我们对多模态信号如何(how)由单模态信号进化而...
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宏进化和微进化研究之间一直存在鸿沟。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生态与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崭露头角。针对特定类群的多个代表性物种开展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结合计算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在组学层面系统地揭示生命演化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遗传机制,使打破宏进化和微进化之间的壁垒成为可能。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苏华/何子文课题组在国际生态与进...
水生植物是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类群,在地球上现存的被子植物中约2%为水生类型。生命海洋起源说为公众熟知,但绝大多数水生植物类群却由陆生植物适应水环境经过了约200次独立演化而来,在全球分布的被子植物中有24个目、83个科含有水生植物类群。植物由陆生到水生的演化过程、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变化、适应水生环境的遗传学机制等问题一直是植物进化生物学家们关注的热点。
人们广泛研究了过去或未来气候变暖事件对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灭绝或现生动物类群的适宜分布区变化及种群遗传效应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全新世气候变暖期间,由于适宜栖息地的减少,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陆生哺乳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导致了部分物种的灭绝,例如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大角鹿Megaloceros giganteus等(Lore...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明研究组、浙江大学张国捷团队联合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哥本哈根大学等中外多个课题组,公布了对有袋类哺乳动物的物种辐射性大爆发过程的研究结果。该结果重建了有袋类物种的演化关系,并揭示了物种快速分化过程中,一些随机事件有可能会导致远缘物种具有相似表型的现象,解释了利用形态和分子数据在构建物种树经常出现冲突的发生机制。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为了更好的适应自身生活的环境,进化出了包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痛觉、痒觉等多种感觉系统。由于感觉系统是人类感知外界的基本反应,也是生物体与外界交流及自我保护的基础,因此关于感觉系统的探索一直是科学家的研究热点,其中关于视觉的视杆色素和受体的电镜研究获得了1967和2017年诺贝尔奖,关于嗅觉受体的研究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奖,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发现...
哺乳动物是大脑进化程度最高的脊椎动物,相对于体型而言,它们的大脑在所有动物中最大。胎生哺乳动物的大脑尤其大,扩大的新皮层用于感觉统合,但其起源过程尚不清楚。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团队发现,白垩纪末期大灭绝后胎生哺乳动物的演化是先体型后大脑。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Science》上,题为:Brawn before brains in placental mammals after the end-Cr...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基因流常常扮演着消除特征性变异、维持遗传同质性,进而阻碍群体遗传分化的角色。以往研究认为,在具有高强度扩散潜力的类群中,遗传分化通常难以形成和维持的。然而,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扩散能力强的类群也可以形成显著的群体遗传结构,但这种“扩散-基因流”悖论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蕨类植物在维管植物中占据着重要的演化地位,具有独特的生活史,孢子体和配子体均独立生活。蕨类可产生大量孢子,孢子能够...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伯坚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4.92)发表了题为“Phylotranscriptomic insights into a Mesoproterozoic-Neoproterozoic origin and early radiation of green seaweeds (Ulvophycea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
迪利夏提·哈斯木,1964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自治区十届、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新疆植物学会理事。1987.7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同年分配到八一农学院任教;指导青年教师3人。1987.7-1999.12在新疆农业大学生物基础部植物教研室工作(期间:1992-1996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2000.1-2007.12在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植物教研室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管教学(...
感觉系统的进化一直让进化生物学家着迷,尤其是复杂的视觉系统,它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以适应栖息地的不同光照条件。目前已确认的现存蛇种超过3500种,它们的栖息地要求和昼夜节律模式表现出相当大的多样性。蛇通常通过化学感应或视觉刺激来感知猎物,已有研究描述了蛇类视网膜中光感受器的多样化构成,尤其是在游蛇科中,因此,蛇类是探索脊椎动物视觉的适应性分子进化的良好模型。
据国外媒体报道,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了人羊嵌合体,为在动物体内培育器官用于人体器官移植铺平了道路。该项目的成功甚至可能帮助获得能调节血糖的健康胰腺,从而为治疗1型糖尿病提供了可能。
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植物类群的起源和演化是植物进化和生物地理研究的热点。小檗科(Berberidaceae)鬼臼亚科(Podophylloideae)植物含鬼臼毒素,是著名的抗癌药用植物,呈典型的东亚-北美东部(EA-ENA)间断分布。该亚科包括4属 12 种,其中,八角莲属(Dysosma)为中国特有,包括7个种;山荷叶属(Diphylleia)包括3个种,即北美山荷叶(D. cymosa)、日本...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在维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原鼠兔广泛分布在海拔3100-5300米的区域,很好地适应了极端缺氧、寒冷和食物匮乏的环境。以往的研究发现,栖息在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脂肪积累和代谢率存在差异,但其脂肪等组织中产热基因的表达差异及原因尚不清楚。
线粒体DNA因具有母系遗传、跨阶元保守以及较快的进化速率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进化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及临床医学的相关研究中。而线粒体基因组相比于线粒体DNA片段,包含更丰富的遗传信息且不易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分子标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