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天气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天气学相关记录823条 . 查询时间(1.872 秒)
近日,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的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京津地区低能见度雾-霾天气监测与预报研究”通过视频验收。该项目开展了较为长期的科学观测试验,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观测系统,研究成果对于了解京津、长三角洲地区雾-霾天气的形成机理与提高预报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和依据。
2020年5月13日,福建省气象局召开2020年度福建省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重室)重大科技专项启动会,介绍实验室以及“过岛台风”和“暖区暴雨”两大科技专项建设进展情况。
极端事件包括战争、天气事件、技术创新、金融冲击、政治意识形态动荡等多种形式,通常无法预测。能源建模者可直接将其纳入模型中以及利用“模型外”分析对极端事件进行研究。目前的关键问题是,主流能源建模实践可能低估了极端事件在能源场景中的重要性。
2020年5月9日上午,强天气精细化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启动会在湖南省气象局召开。会上,湖南省气象台与湖南宜通华盛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化工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介绍各自的项目内容和进展,并签署《强天气精细化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开发合同》。
人脸识别?不,是“天脸”识别!这款由湖南省气象局牵头研发被昵称为“天脸系统”的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总云量、云高、露等16项观测项目进行快速智能判识,为预报员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资料。目前“天脸系统”已在湖南、黑龙江、广西、安徽等7个省份开展试点应用。
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是亚洲夏季季风区最重要的季节内振荡模态之一,其活跃于北半球夏季,周期为10–30天,QBWO对流由赤道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向北/向西北传播,对亚洲夏季季风区的热带气旋活动、季风爆发和暴雨等天气气候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已有许多用以监测30–90天MJO的实时指数,然而,缺乏有效描述QBWO活动状态的实时指数。
2020年4月19日上午,我院组织召开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0周年活动暨2020年科技活动月——“高影响天气精细化预报”研讨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戴跃伟教授和我院院长陈海山教授分别致欢迎辞,预祝会议成功,同时向全国气象行业专家学者发出邀请,欢迎大家疫情后到学校实地交流指导。
2020年4月17日下午,在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下,2020年3月下旬南方强对流天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视频交流会暨第三期暖季试验联合视频会商在中央气象台和各省会商室组织召开。这是今年以来,国家气象中心强对流预报团队联合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科技成果中试基地,针对强对流天气过程联合举办的第二次全国性专题总结交流会。
白爱娟,女,教授,生于1971年,中共党员,博士学历,博士学位。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学习,大气科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师。2006年和2013年到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访问,2015年到美国犹他大学访问。
王磊,男,教授,生于1967年,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业为天气动力学。1988-2006年,先后在新疆喀什地区气象局和石河子气象局从事天气预报、人工天气影响工作,期间担任气象台台长、人影办主任等职,多次获“全国优秀预报员”、“新疆自治区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 、“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02-2005年于兰州大学攻读...
肖天贵,男,教授,生于1962年,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师,成都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等58项,在气象学报、Natural Hazards、AGU、EGU等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大气科学专著教材7部,获发明专利及软著等10多项。
准确预测未来几分钟到几周的天气是一项基本的科学挑战,可对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广泛影响。目前很多气象机构的预报是基于大气物理模型,虽然几十年来预报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受物理定律和计算需求的限制。有一种能够突破这些限制的天气预报方法是使用深度神经网络,其可在强大的专用硬件上使用并行计算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并学习从输入到输出的复杂转换。
利用6 h一次、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1979—2016年生成于四川盆地的西南涡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低涡集中生成于盆地内;在6月生成最多,7月发展最强;按移动情况不同可将其分为5类:东移型、东北移型、东南移型、西移型和少动型;东移型、东南移型、少动型低涡生成个数的峰值在6月,东北移型和西移型低涡生成个数的峰值在7月。
《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于2019年9月在IPCC第一工作组和第二工作组第二次联合大会上得到审议通过,并得到了IPCC第51届全会接受和批准。
英国《自然·能源》杂志17日集中发表了6篇评论文章和1篇研究论文,集合瑞士、瑞典、美国等多位科学家讨论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对能源系统造成的“干扰”。这份焦点(Focus)专刊主要探讨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能源科学的各学科可以研究如何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