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电磁学 >>> 电学 静电学 静磁学 电动力学 电磁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电磁学相关记录3718条 . 查询时间(5.08 秒)
基于时间反演腔的电磁波时间反演技术在许多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如脉冲压缩、功率合成、微扰探测、波束成形等。其中,时间反演腔通常采用具有多径传输特征的微波混沌腔。利用衍射理论,虽然可以证明这类腔体在时间反演过程中具有时空聚焦特性并可用于脉冲压缩,但是它不能用于分析腔体的反演性能。为了得到一个合适的分析方法并可用于指导时间反演腔设计,本文基于信道理论,分析电磁波传播的散射、扩散和衰减特性,构建了时间反演...
2022年1月7-9日,“智能时代下的电磁”青年科学家沙龙在北京举办。沙龙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电子学会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为海思等20余个单位的30余位电磁领域青年科学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沙龙,并参观调研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会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吴琦、东南大学教...
2022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超强激光驱动的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揭示了非理想真空情况下的激光光强极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hotonics Research。
本文设计了一种双层开口方环和双C型结构的超材料结构,在太赫兹波段具有双波段的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该结构在1。438THz和1。699THz处出现透射峰。通过电磁场分布分析讨论产生双频带电磁诱导透明的原因,利用等效电路分析方法进一步解释了超材料中的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研究了超材料开口方环的开口大小和双C型结构距离以及改变入射角度时对透射窗口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改变入射角度时,所设计材料透射谱线变化较大...
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最近取得可喜成果,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装置实验上聚变增益达到了输入激光能量的三分之二. 但是, 这一成果与人们的预期还有较大差距, 需要更深入研究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初期的动力学过程. 我们发展了一种新方法, 用单发长脉冲电子束团为探针, 测量激光等离子体内电磁场在整个等离子体持续时间内的演化过程. 实验中, 高压静电电子源产生能量0—100 keV 连续可调、脉宽10ns...
ICT科普直通车|电磁辐射与健康医疗。
分子双稳态是指分子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存在两种稳定或介稳的电子状态。自旋交叉(Spin-Crossover,SCO)化合物作为经典的具有磁双稳态的分子磁体,在分子电子学、传感、信息存储等领域具有潜在的重要应用价值,因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倍受关注。SCO是处在适当配体场中的3d4~7过渡金属离子,在外部刺激(如温度、光和压力)下引发d轨道电子的重排,进而实现在高自旋(High-Spin, HS)和低...
为了支持电气工程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并响应学校和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号召,在“双一流”经费支持下,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依托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了3米法电波暗室公共实验平台。该公共平台的建设,由学院和教师共同出资,开创了新的公共平台建设模式,既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又调动了教师参与建设公共平台的积极性。
2021年11月29-30日,IEEE iWEM 2021(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lectromagnetics:Applications and Student Innovation Competition)(第十一届国际电磁学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主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协办,得到了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
林涛,男,1983年5月出生,工学博士,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21年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超快时间分辨光谱与动力学研究组(1110组)金盛烨研究员、田文明研究员等在(准)二维钙钛矿激子解离动力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通过超快时间分辨光谱学技术首次直接观测到二维钙钛矿中快速的动态激子解离过程,并由此提出论证了由极化子屏蔽效应诱导的激子解离新机制。
林文斌,男,福建福州人,1970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博士和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南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研究领域和兴趣包括有广义相对论、宇宙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科学计算、人工智能等。迄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等其他项目10余项。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余名,其中已毕业博士6名。
在综合利用矩量法(method of moments, MoM)和物理光学(physical optics, PO)方法的过程中, 要精准识别和划分PO位置处于点光源照射情况下的暗区和亮区。传统的识别划分手段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当面片数量N增多时, 所需的时间呈现出急剧增长的趋势。文中应用八叉树和后向追踪算法, 对PO亮区判断过程进行加速, 可将时间复杂度由N2降为NlgN。由于计算PO区...
研究工作经历:2011/12-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与物理学院,副教授;2015/12-2016/12,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访问美国University of Missouri – Columbia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2014/03-2018/0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院,博士后;2007/09-2011/12,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博士。
1965年3月生,湖北汉川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