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实验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材料实验 铜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804 秒)
铜-铅螯合物为活性组分,介孔炭为载体,采用反应沉淀制备了铜-铅-炭复合燃速催化剂。通过N2吸附-脱附、SEM、TG和DSC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铜-铅螯合物呈不规则球形,铜-铅-炭复合催化剂呈球花状。BET比表面积为28m2/g,孔容为0.012cm3/g。在20MPa压强下含铜-铅-炭复合催化剂的双基推进剂的燃速为27.59mm/s,4~20MPa的压强指数由0.96降至0.48。
分别采用醋酸铜、硫酸铜、氯化铜和硝酸铜等4种不同铜源,制备出不同形貌的草酸铜前驱体。通过焙烧草酸铜前躯体,得到相应宏观结构由纳米晶构筑的氧化铜样品。用TG、SEM、XRD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产物的微观结构、物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醋酸铜较适合作为铜源,所得氧化铜样品由纳米晶构筑且具有多孔结构。所制备的氧化铜对碱性条件双氧水的分解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
研究Cu对新型节镍Cr22双相不锈钢(duplex stainless steels,DSSs)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u元素在该系列成分双相不锈钢中是较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质量分数为0.69%的Cu可使Cr22 DSSs在不同温度固溶处理后的奥氏体体积分数增加约8%.节镍型Cr22 DSSs的室温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在490和750 MPa左右, Cu元素可适当提...
借助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研究了180℃水热条件下,以CuSO4×5H2O和NaOH为原料,当[Cu2+]/[OH-]为1:4时,分别添加不同质量的两种多元醇D-山梨醇和核糖醇时还原产物铜的形貌. 结果表明,在两种质量下,添加不同多元醇的产物有很明显的区别,添加D-山梨醇所得产物为叶形,添加核糖醇所得产物大多为表面粗糙的八面体. 其机理是,当[Cu2+]/[OH-]为1:4时,D-山梨醇不仅作还原...
采用定向凝固法,在氢气压力为0.2 MPa,熔体温度为1 200 ℃的条件下制备d 45 mm×120 mm的藕状多孔纯铜棒材,研究藕状多孔金属垂直于气孔方向的压缩变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压缩变形机理。结果表明:藕状多孔铜沿垂直于气孔方向的压缩变形过程可分为弹性变形、气孔的塑性屈曲、气孔的密实化和密实化后的塑性变形4个阶段,其中塑性屈曲阶段的主要变形机理为多孔材料在垂直载荷的作用下先后形成若干个...
采用大变形异步叠轧并结合退火处理制备出了超细晶铜材。讨论了大变形异步叠轧的搓轧区、界面以及变形量等技术特征,测试了超细晶铜材的组织及性能。结果表明,搓轧区的存在促进了界面的复合和晶粒的细化;纯铜经过室温六道次AARB变形(累积真应变4.01)后,包含有许多亚结构,之后再经过220℃/35min退火处理,亚结构消失,获得了平均晶粒大小为200nm、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分别为424.5MPa,323.1...
采用三维刚塑性有限元法,研究铜包铝复合线材由圆断面到扁断面的平辊轧制变形行为及其对主要工艺参数的影响,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铜包铝圆线平辊轧制的宽展率和伸长率与压下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当压下率为17.4%和29.4%时,摩擦因数对铜包铝扁线宽展率的影响很小;当压下率为43%时,随摩擦因数的增加宽展率增大;轧辊直径增大,扁线宽展率呈增大趋势,铜层分布的均匀性提高,但影响较小;在总压下率...
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铜?石墨?SiO2烧结材料,利用销盘式摩擦试验机,在摩擦速度为7.8~47.1 m/s的范围内,研究SiO2在不同摩擦速度条件下的损伤机理及其与材料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SiO2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与摩擦速度密切相关;低摩擦速度条件下,SiO2含量的变化对提高摩擦因数的作用明显,原因在于摩擦力的静载荷性质有利于发挥SiO2粒子的犁沟作用而增加摩擦力;材料的磨损率对SiO2含...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材料实验机,对高硅镍铜合金铸态试样分别在温度为T1,T2,T3,T4,应变速率为S1,S2,S3,S4,S5时进行压缩变形.对该合金的高温塑性变形行为和热压缩后的组织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流变应力与应变速率和温度的关系,计算出了应力指数和变形激活能.结果表明,流变应力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并且该合金在高温变形条件下发生动态再结晶.
采用工业用硼铁为主要原料制备一种FeCoNbSiBCu大块非晶合金。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对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微量Cu可以显著提高Fe-CoNbSiB合金玻璃形成能力,当添加Cu的原子比含量为0.5at%~0.7at%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明显提高。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对铸态样品的软磁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Cu的加入量为0.5at%时...
采用热 力学模拟试验机Gleeble 1500D作加热设备,用Ti片和Ti箔/Ni片/Ti箔复合中间层扩散连接钨与铜及铜合金CuCrZr.结果表明,当用Ti片连接钨与铜,连接温度下Ti与Cu反应但未转化成液相时,则反应层由具有一定脆性的多层化合物组成,接头强度偏低;当Ti片通过共晶反应转化成液相且大部分液相被挤出连接区时,接头强度显著提高,最高达220MPa.用Ti/Ni/Ti复合中间层连接钨与C...
根据灰色理论,采用新陈代谢灰色建模法对铜锍品位的历史数据建立了GM(1, 1)模型群,并对各维模型进行了精度检验,计算表明维数为4~6时模型精度达A级, 维数继续增大则模型的精度变差。 选出精度高的模型对当前加入连续吹炼炉的铜锍的品位进行预测并做均值化处理, 采用此法对现场90余班次的数据进行了预测计算, 与化验值相比, 预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在±0.5%以内。
离子注入铜薄膜后的氧化行为     离子注入  氧化           2013/10/22
为克服铜易氧化造成薄膜电阻增加、机械性能下降的缺点,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对铜薄膜表面进行改性研究.离子注入后进行了氧化试验,并结合X射线衍射和卢瑟福背散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对原有薄膜的电阻影响是很小的;随注入剂量的增大,抗氧化能力提高;离子注入不但改善了铜薄膜的抗氧化能力,而且氧化行为及氧化层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未经注入的铜薄膜形成的氧化铜以Cu2O为主,注入后氧化铜则为Cu2O和CuO的...
向工业纯铜中加入不同含量的锂能提高其300 ℃以下的低温抗氧化性,锂的最佳含量为0.0288%,这是由于在铜的表面生成一种致密度较高的LiCuO新相,阻碍或减缓空气中的氧在铜基体中的扩散所致;温度较高时其抗氧化性降低,锂含量越高抗氧化性能越差,锂易于在氧化膜的缺陷处富集,严重时会在氧化膜中及铜基体中形成大空洞或连成网状,从而降低其保护性。
在自制的单晶连铸设备上,通过各工艺参数合理匹配,成功地制备出了表面光洁、直径8mm、长8~10m的铜单晶铸棒。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铜单晶连铸时固液界面位于铸型内,并呈凸出形状。铸型温度、连铸速度和冷却距离对固液界面的位置有很大的影响,其各工艺参数合理匹配,可使固液界面位置位于离铸型出口端2~3mm ;并且当连铸速度大于40mm/min时,固液界面的形状由凸变凹。当铸型温度逐渐降低(低...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