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地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动物地理学相关记录346条 . 查询时间(2.119 秒)
2024年3月22日下午,应铜川市第四中学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团西安分团专家、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吴晓民二级研究员为该校师生作科学讲座。铜川市第四中学副校长杨红军主持讲座,校长崔会婷及六年级和七年级200余名师生听讲。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团常务副团长、中国科学报陕西记者站执行站长张行勇二级高级记者,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团专家、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综合办原高级主管吴民义,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壳动物生物地理学研究组现因科研工作需要,拟招聘助理研究员岗位人员1名。
2023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海峡书局推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微信小程序,开放查询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的形态特征信息、物种简介、分布范围及照片。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公布2023年优秀林草科普作品名单,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编写的《中国野生动物》、《国门上的43种珍稀动物档案》、《听见故乡:鹮莺啼处记乡愁》3部科普图书入选。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团队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斯幸峰团队合作对1146种中国繁殖鸟类的地理分布数据与谱系发育信息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地理环境和扩散能力对中国鸟类物种组成差异(即beta多样性)空间格局形成具有显著影响。相关成果发表于Zoological Research。
山区近溪蟹(图)     山区近溪蟹       2023/9/17
山区近溪蟹(Potamiscus montosus)是版纳园最常见的一种螃蟹,沟谷雨林经常能见到它们在路边活动。
斑腿泛树蛙(图)     斑腿泛树蛙       2023/9/17
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头部宽大,体色淡棕色,身体背部为浅棕色,腿部周围常有棕色斑纹,因此得名斑腿泛树蛙。脚趾长有发达吸盘,是爬树、爬墙的高手。常在水塘边的灌丛和草丛中活动,以农、林业害虫为食。
背条跳树蛙(图)     背条跳树蛙       2023/9/17
背条跳树蛙(Chirixalus doriae)又名背条螳臂树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等地,一般栖息于中山地带森林沟谷中。体型较小,约25-34 mm,多为浅黄色或棕黄色,背部常有5条深色纵纹。繁殖季节5-6月,在雨后的夜晚产卵者居多。
锯腿原指树蛙(图)     锯腿原指树蛙       2023/9/17
锯腿原指树蛙(Kurixalus odontotarsus)分布于我国西南和华南,越南、老挝、缅甸等地也有。雄性体型略小于雌性。皮肤粗糙,腿部内侧呈橘红色,外侧有锯齿状突起,因此而得名。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的低海拔潮湿在森林中,夜间常趴在的植物叶片上,雄蛙会发出“登、登、登”的鸣叫声。
勐腊灌树蛙(图)     勐腊灌树蛙  发育模式       2023/9/17
灌树蛙属(Raorchestes)当前包括74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区域,其中印度是灌树蛙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灌树蛙的生育无须经历变态发育的蝌蚪阶段,而是直接在卵中发育成蛙。有研究表明这是对陆地系统或灌丛生活的一种适应性进化策略。从卵到蛙的直接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灌树蛙的这种发育模式,很可能是对热带亚洲独特的干湿环境的独特适应。
泽陆蛙(图)     泽陆蛙  青蛙       2023/9/17
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可以说是最常见的青蛙之一。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山区的稻田、沼泽、水塘、水沟等静水域或其附近的旱地草丛。昼夜活动,主要在夜间觅食,是控制农田虫害的主力蛙种。
2023年7月1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在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过程中,于保护区鸡笼山一带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凤头蜂鹰。经确认,该物种为鼎湖山保护区鸟类新记录种,这使鼎湖山的鸟类种数上升至275种。
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已有研究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纬度、海拔等梯度和热点/贫瘠区域差异等地理格局。相较于陆生生物,当前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认识有限。由于湿地的水陆过渡性和非地带性特征,湿地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备受关注,但既往研究集中在鱼类,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颇为贫乏。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根据相关研究机构近3年来对位于西藏东部怒江上游高山峡谷地带的洛隆县实地调查、个体识别、统计分析等实践工作后发现,西藏东部怒江上游流域正成为大型猫科动物密集分布的家园。据介绍,在大约1200平方公里的重点区域,不仅分布着20多只雪豹,还有30多只金钱豹。这两种大型猫科动物加在一起的密度,达到每100平方公里4至5只。
中生代末期包括恐龙在内脊椎动物的灭绝,给哺乳动物及其他脊椎动物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在新生代初期就迅速演化、辐射。新生代显著的全球性气候事件对气候和生态系统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脊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在此环境背景下经历了由古老类群为主向现代类群为主的转变。地球上的生命演化与水圈的关系非常密切,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研究员等人总结了冰、水、汽条件对新生代生态体系的影响,近日以“新生代温室和冰室气候背景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