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学 效应”相关记录120条 . 查询时间(0.437 秒)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张翠军团队揭示禾谷镰刀菌效应蛋白促进侵染的分子机制(图)
张翠军 蛋白 分子机制 植物
2024/10/18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生产的可持续与稳定性与我国粮食安全紧密相关。小麦赤霉病是全球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面积减产,受赤霉病感染的小麦籽粒还会积累呕吐毒素(DON),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主栽品种抗病能力差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可用抗病位点稀少限制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展。研究禾谷镰...
胞内效应因子是葡萄霜霉菌分泌致病因子之一(图)
胞内效应因子 葡萄 免疫反应
2024/8/21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徐炎教授团队揭示了葡萄霜霉菌分泌的胞内效应因子PvCRN20通过阻止葡萄宿主中的VvDEG5蛋白进入叶绿体以干扰叶绿体介导的防御反应,从而促进葡萄霜霉菌的侵染机理。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ew Phytologist上。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干旱降低了气候变暖对高寒草地群落的正效应(图)
气候 植物群落 生态系统
2024/8/9
温度和降水是决定天然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PP)的主要因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青藏高原经历了快速变暖过程,与此同时,不同区域的降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的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对较干旱地区的植被生长产生负效应 (暖干化),在相对湿润地区,产生的效应(暖湿化)则相反。但是,在不同研究中也存在着不一致的结果,并且...
地化所系统揭示了喀斯特湖库生产力中的碳限制与碳施肥效应(图)
生态系统 水生 植物群落 结构
2024/8/14
氮(N)和磷(P)长期以来被视为全球大多数湖泊、水库和沿海生态系统富营养化过程的主要限制性元素,其生态意义深远。然而,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广泛研究,富营养化科学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仍未得到充分解答。在此背景下,碳(C)限制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看似已解决的问题值得被重新审视。新的证据逐渐表明,在喀斯特湖库系统中,C组分的可用性能引发显著的生态学反馈。这一发现为经典的“N+P限制模式”提供了重要...
武汉植物园在纳米塑料与类金属砷对沉水植物毒性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纳米塑料 金属砷 沉水植物
2024/5/14
水生植物与水生态系统健康学科组博士研究生汤娜在邢伟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了大型沉水植物密刺苦草应对纳米塑料和砷单一及联合暴露下的生理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反应和细胞器变化。结果表明,纳米塑料和砷暴露改变了密刺苦草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性状。纳米塑料的增加使类金属砷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相较对照增加了36.2 ~ 47.2%,可见纳米塑料的存在加重了砷对植物的复合...
植物被食草动物取食的强度常常受到邻居植物的影响,即所谓“关联效应(Associational effects)”。然而,关联效应如何通过寄主影响其寄生植物,尚未见报道。桑寄生植物(Mistletoe)隶属于檀香目的半寄生性灌木,常寄生在寄主植物的茎和枝条上,通过吸器直接从寄主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
稻田土壤甲烷微生物同化效应与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稻田 甲烷 微生物 中国科学报
2023/12/18
由于长期保持淹水状态,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事实上,稻田土壤产生的甲烷大部分在排放到空气前被好氧甲烷氧化菌所氧化。而好氧甲烷氧化菌可分为I型和II型两个类群,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态特性和代谢差异。其中甲烷被甲烷氧化菌氧化过程中,一部分碳被氧化成CO2排放到空气中,另一部分被转为微生物细胞物质并最终进入土壤成为SOC,然而后者很少引起关注,两类甲烷氧化菌在稻田土壤甲烷碳转化的相对贡献及作用...
2023年10月17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毛颖波研究组题为“Endocytosis-mediated entry of a caterpillar effector into plants is countered by Jasmonat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咀嚼式害虫棉铃...
2023年8月2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四宝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uter membrane vesicles from a mosquito commensal mediate targeted killing of Plasmodium parasites via the phosphatidylcholine sca...
2023年2月16日自然森林经营已成为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根际区作为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并与土壤基质相互作用的门户,在植物生命和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际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植物和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根际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往往受到植物物种的影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所在转基因植物微生态效应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图)
生物 转基因植物 微生态效应
2023/3/17
水稻是我国的主粮,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评价技术备受关注,常规评价技术主要是农艺性状和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性评价,还缺乏对土壤微生态系统的评价的系统研究。本文将微生物高通量测序与传统纯培养方法相结合,验证组学分析预测的转基因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多角度、多层次深入阐释土壤微生物和代谢物对种植转Bt基因水稻的响应规律,为我国转基因植物科学评价和监测监管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2022年12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唐威华研究组题为“Fungal CFEM effectors negatively regulate a maize wall-associated kinase by interacting with its alternatively-spliced variant to...
华南植物园揭示濒危植物报春苣苔交配系统转变的基因组效应(图)
濒危植物 报春苣苔交配 系统转变 基因
2022/10/27
植物交配系统转变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进化现象之一。交配系统由异交向自交的转变通常伴随着一系列表型性状和遗传特征的变化,即自交综合征。迄今为止,人们对植物交配系统转变的基因组效应还非常缺乏理解。
2022年7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在国际知名环境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表题为”Sublethal toxicity, transgenerational effects, and transcriptome expression of the neonicotinoid pesticide cycloxa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