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1 共查到古生物学 碳相关记录11条 . 查询时间(0.438 秒)
2023年2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伟研究员团队研发的水生生物固碳能力强化系统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授权公告号:CN114573110B)。“碳中和”“碳达峰”是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碳中和”手段主要包括减少碳排放,包括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降低自然过程及生产过程中的CO2释放,以及增加碳封存,即从生产过程中和大气中收集CO2经压缩注入地下深层,或通过自然过程如光合作用捕...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地球上的生命将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解答这些问题,可以到地球历史中与当前地球环境变化类似的时期寻找答案。2022年5月3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合作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与当前地球环境类似的约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间,曾发生一次短暂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引起了海洋缺氧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5月2日,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
二叠纪末大灭绝想象图。2.5亿年前致命的西伯利亚熔岩流入大海,史前生命的最后一瞥。绘图:H. Duan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李明松联合美国新泽西州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崔莹(毕业于北大地空学院2008级硕士班)及挪威奥斯陆大学Wolfram M. Kürschner教授等人,对晚二叠世生物灭绝事件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天文年代学以及地球系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孟凡巍副研究员、袁金良研究员以及美国密苏里大学Schiffbauer J D副教授等人,与临沂大学任咣营教授(特聘)进行合作,对华北地区晚寒武世的十几个剖面开展地质调查,采集了大量的化石和岩石标本。在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高分辨率的碳同位素地层研究,在华北地区识别出苗岭统和芙蓉统界线之间的SPICE(Steptoean P...
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是早期生命起源和多细胞生物演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海洋环境的演化,特别是深层海水发生氧化的重要阶段。因此埃迪卡拉纪古海洋环境的恢复一直是本领域研究的热点。我国埃迪卡拉纪地层主要分布在以峡东地区为代表的华南扬子地台,是研究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环境的理想地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学界前辈们基于我国及国外的地层,对埃迪卡拉纪的古海洋的恢复得出了多种结论,主要观点包括:1)部分学者认为早中期...
早石炭世是泥盆纪温室气候向石炭-二叠纪冰室气候转变的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石炭-二叠纪冰期可能开始于杜内中期,其伴随冰川沉积,海平面降低和碳、氧、氮、锶同位素正向偏移。目前,关于杜内中期碳、氮循环过程与该期海洋环境变化关系的认识仍不清楚。
泥盆纪-石炭纪之交发生的Hangenberg生物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该事件导致了古生代层孔虫的灭绝、后生动物生物礁的消亡和海洋中生物群落结构的明显变化。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并伴随着全球碳循环异常。为深入研究这一关键转折期海洋中环境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郄文昆博士等对我国华南地区不同沉积相区的四条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
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中期(距今约580Ma)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生了地质历史时期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该事件是否能够代表当时古海洋环境中的碳循环扰动一直是国际前沿研究争论的焦点。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沉积地层相比,华南扬子地台埃迪卡拉系碳酸盐岩地层沉积连续性较好,一直是研究碳同位素地层对比的理想地区。但以往的研究多局限在三峡地区,而忽视了扬子地台其他地区沉积地层的研究。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
绰墩农业遗址第六次发掘中发现大量的古碳化稻粒, 经14C定年分析证明该碳化稻粒属于马家浜文化时期(7~6 ka BP)的产物. 为探求古碳化稻粒的形成机制, 比较了古碳化稻粒与现代稻粒FT-IR光谱和热重分析的差异; 并通过实验室方法在氦气氛围下制成现代碳化稻粒, 利用CP/MAS-13C-NMR光谱对古碳化稻粒与现代碳化稻粒的碳进行结构表征. 结果表明: 与现代稻粒相比, 古碳化稻粒中存在大量的...
中、下寒武统界线研究是至今尚未圆满解决的全球性难题. 这是早寒武世到中寒武世全球范围存在两个不同的生物地理分区的结果. 尽管目前研究从古生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但是它们同样由于存在大西洋生物区和印度-太平洋生物区生物组合不同的影响, 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进行全球性对比的生物组合. 因此, 寻找其他的中、下寒武统界线全球划分和对比方法是解决中、下寒武统界线难题的途径. 对贵州台...
广西桂林杨堤斜坡相碳酸盐岩的无机、有机碳同位素, 分子化石和相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 从上泥盆统弗拉阶上rhenana带至linguiformis带顶部, δ13Ccarb和δ13Ckerogen正偏, 其值分别从+0.43 (‰ V-PDB) → +3.54 (‰ V-PDB)和从−29.38 (‰ V-PDB) → −24.14 (‰ V-PDB), B* (Ba* =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