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 教育学 心理学 体育科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教育学 品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316 秒)
杨品杰,男,1968年2月出生,贵州省黄平县人。1986—1990年7月在贵州省师范大学体育系就读体操专业,1990年8月至1995年7月在黄平民族中学任体育教师,1995年调入凯里学院(原黔东南师范专科)任教至今。现任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
刘品,女,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班结业,现任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办公室主任兼外国语学院工会女工委员、教工党支部书记、外国语言培训中心主任等职。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从事教育学、心理学及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2017年6月16日,第五届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首届小学品社方向专硕培养论坛在我校东校区1007会议室顺利召开,初等教育学院王智秋院长、张润杰书记,应邀莅临会议。开幕式由中心副主任俞劼副教授主持,中心秘书长李敏副教授对中心工作进行5年回顾,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从青涩到日趋成熟,从稚嫩到羽翼丰满,时光走得无声无息,而大家坚实的脚步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中心主任刘慧教授宣读了第二届...
简述了运动营养品在中国的发展、运动营养品的分类及功效评价,重点阐述了运动营养品本身及运动员应用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及如何科学应用运动营养品。
对国家队运动营养食品集中采购单中的18种营养品的主要功效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大部分检测的运动营养品含有所标示的主要功效成分,含量达到相关标准提出的“保质期内营养成分含量需≥80%标示值”的要求;少数运动营养品功效成分的标示及含量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确认。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是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核物理学家,20年前任复旦大学校长。12年前,他创造了历史,成为首个被任命为英国大学校长的中国人,并4次连任。近日,他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专访时表示:“20年来,我一直在做一流大学梦,从国内做到国外,再做‘中外合作大学’的梦,最近又有了一流民办大学的梦。今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以“品读文化体制改革,探索高校社团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11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研讨会还邀请北京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的代表参加,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研究和高校理论社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两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日前,我校举行仪式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的陈锡喜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的鲁品越教授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兼职教授。
台湾自实施教科书审定制之后,市场竞争的机制并未如初始的假设一般,为教科书带来质量的大幅提升。固然在物质属性上,审定本教科书皆有长足进步,但就实质内容而言与专业期待仍有所落差。评估教科书的内容质量,可由教材内容是否有助实现课程目标、是否有清晰的教学思维及其创新性三个角度来观察。台湾的教科书由于选用者的专业素养问题、审查过程的干扰因素、作者的专业能力限制、出版社的营利倾向以及缺乏政府在教材研发上的支持...
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儿童的现象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本文主题是论述现代教育技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改革小学思品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主导思想与理论根据。然后叙述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与社会调研、实践相结合,突破传统思品教学模式的束缚,构建思品“三自”教学新模式的具体课例。最后总结了三点启示与收获作为研究的结论。
通过对体育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和规模、生产布局和产地、生产结构和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产品的规格、款式和型号以及新型体育消费品的开发、设计以及试制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旨在引起人们对体育消费品生产信息的重视,并对如何形成信息加以探讨。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城市青少年实物性体育消费品品牌的拥有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目的在于为企业、商家扩大品牌知名度,正确设计体育消费品的品牌个性和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将层次分析方法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相结合,以营养成分、包装情况、价格因素、广告宣传、售后服务为一级评判指标,以保健品专卖店、大型超市、小型超市、杂货店、厂家邮购五种销售渠道为二级评价指标,给出一种模糊判断的权重计算方法,建立了保健品消费心理的层次模糊决策模型。应用该模型对长春地区消费者的保健品消费心理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结果与实际销售情况相符。说明应用该方法建立起来的模型在了解消费者对保健品的...
一位华裔科学家到我国一个科研机构参观,最后感叹: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对外展示并津津乐道的多是先进的仪器,而不是一流的科研人员,他们重视的是设备而不是人才。其实,再先进的配置若干年后也会落后。没有一流的人才作支撑,设备再先进也只是一堆仪器,能发挥多大作用呢?日前在武汉举行的中部人才论坛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提出:科学研究中“见物不见人”,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