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林学 >>> 林业基础学科 >>> 森林土壤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森林土壤学相关记录42条 . 查询时间(2.107 秒)
为进一步落实中国林科院院基金青年协同创新项目“根系分泌物-微生物介导杉木人工林磷素高效利用机制”试验,深入推进根系分泌物调节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中磷的动态变化研究,2024年4月22-23日,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亚林所、热林所以及亚林中心4家参与单位的相关人员对亚林中心不同林龄的针阔混交林和杉阔混交林进行了实地踏查调研,同时对试验布设、具体操作与安排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
森环森保所森林修复与逆境生理生态学科组以南亚热带常用造林树种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以及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为研究对象,其中降香黄檀和格木为固氮树种,红锥以及西南桦为非固氮树种,设置了高土壤磷、中土壤磷和低土壤磷的生长条件,研究磷缺乏对这些树种幼苗叶片结构...
2024年10月11日,为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和森林土壤的相关研究进展,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森林生态水文与流域管理学科组特邀请来华访问的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土壤科学与立地生态学研究所的Karl-Heinz Feger教授进行学术讲座,并针对流域森林生态水文多功能管理开展讨论。
近日,林学院、水土保持学院吴立潮教授团队,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大桂山林场、广西地源之本肥业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了桉树人工林采伐剩余物全量归还的免炼山简力高工效造林长期试验,重点研究了以采伐后自然均匀覆盖森林地面的平铺法和沿等高线堆放剩余物的堆放法为核心的采伐剩余物利用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养分、酶活性等,揭示了在长期栽培过程中,采...
近日,林学院、水土保持学院吴立潮教授和陈利军副教授团队,开展了不同管理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多功能性的影响及微生物驱动机制的长期试验,重点研究了桉树多代连栽种植和单一长期种植对土壤多功能性的影响。论文利用高通量测序结合土壤养分、酶活性等,揭示了桉树人工林土壤多功能性在不同管理措施下的变化。并从稀有-丰富菌角度阐述了稀有微生物类群在维持桉树人工林土壤多功能中的重要意义。研究成果以“Rare rathe...
近日,林学院、水土保持学院吴立潮教授和陈利军副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蒋瑀霁究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Francisco Dini-Andreote教授和英国埃塞克斯大学Alex Dumbrell等合作,利用16S和ITS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碳分解酶活性、碳矿化强度等分析,揭示了细菌-真菌跨界互作调控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衰退的关键机制,研究成果以“Integrating va...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俊坚课题组联合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孔德良课题组,以“Molecular-level carbon traits underlie multi-dimensional fine root economics space”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Plants发表研究论文。课题组应用核磁共振,解析了热带树种细根分子水平碳性状,并阐释了分子水平碳性状在塑造细...
2024年1月2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福建师范大学吴福忠教授应邀做客草苑讲坛,为四川农业大学师生做了题为“森林凋落物与土壤固碳——我的基金申请心路历程”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黄琳凯教授主持。
小染色体(Mini-chromosomes)也称B染色体或附属染色体(Accessory chromosomes),是种群中某些个体存在的一种特殊染色体。据报道在3000多个植物、动物和真菌物种中都发现B染色体存在。一般认为B染色体富含效应蛋白和次生代谢基因簇,这些特性与真菌致病性有关,然而每条B染色体执行的功能可能不同。目前,B染色体如何调控真菌营养方式以及植物-真菌的相互关系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许振柱研究组基于已发表的634条年尺度数据集,首次使用随机森林模型估算了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量。研究表明,中国森林土壤碳排放总量为1.17 Pg C yr-1,平均值为776.9 g C m-2yr-1,变动于411.5至1770.7 g C m-2yr-1之间。土壤碳排放呈现明显的由东北向西南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年均温外,森林类型也是决定土壤碳排放速率的重要因素。这些...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博士列志旸在研究员刘菊秀的指导下,依托鼎湖山站2000-2022年监测数据,分析了中国南亚热带地区3种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水和酸性气体(SO2和NOx)的化学性质。结果表明,三种森林类型的土壤pH从3.9(2000-2015年)增加至4.2(2016-2022年),土壤交换性酸表现为先下降后稳定。在整个研究期间,地表水和地下水...
汞(Hg)是持久性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长距离传输,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环境健康和生态风险问题。森林生态系统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31%,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同时是汞的自然排放清单中最大的不确定环节之一。森林地表的大气-土壤Hg0交换是复杂的双向过程,包括大气Hg0的直接沉降以及森林土壤的Hg0再释放。目前使用通量箱测量的大气-土壤Hg0通量仅代表净通量,无法量化单个Hg生物地球化学过...
土壤气态氮(如N2O和N2等)损失是陆地生态系统氮损失的重要途径,是导致陆地生态系统氮限制的重要机制。气态氮主要来自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等土壤微生物过程。陆地生态系统是大气二氧化碳(CO2)重要的碳汇,在调节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人为活动排放CO2的30%左右,但其碳汇功能往往受到氮供应的限制。与1850-1900年相比,全球地表温度目前升高1.1°C左右。IPCC第...
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是我国四川西部亚高山天然林一种重要的特有物种,岷江冷杉天然林在水土保持、固碳增汇和调节水文以及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但由于20世纪中叶的大面积森林采伐,岷江冷杉原始天然林遭到了大规模破坏,促进岷江冷杉天然更新、提高其对变化生境的适应能力对岷江冷杉天然林的生态恢复至关重要。根系相关的...
通常认为随着树种丰富度增加能够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然而有关树种组成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组成影响的研究较少。探明树种配置与土壤固碳之间的关系也是制定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经营策略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