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神经生物学 >>> 神经生物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神经生物学其他学科相关记录37条 . 查询时间(2.519 秒)
梁妃学,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研究兴趣在于了解感知和行为产生和调控的神经环路。技术创新是探索复杂的大脑神经环路的关键,我们长期努力发展用于阐明局部神经元计算原理和动物行为调控神经环路机制的先进的神经生物学方法。我们率先在清醒动物上应用在体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技术,以从突触连接水平揭示兴奋性和抑制性的突触相互作用如何决定生理条件下感觉反应和加工性质。我们广泛应用光遗传技术和转基因老鼠,以通过精确操...
张遐,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他的研究方向: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主要科研成果:1.Liu Z, Han J, Jia L, Maillet JC, Bai G, Xu L, Jia Z, Zheng Q, Zhang W, Monette R, Merali Z, Zhu Z, Wang W, Ren W, Zhang X* ( 2010 ) Synaptic neurotran...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直接比较了嗅感觉神经元与其对应的嗅球投射神经元对气味信息的表征方式,探讨了嗅球的信号处理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euron》杂志上。
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实验神经病学》上发表了一项研究,首次在口吃者的行为异常和神经通路异常之间建立了联系,并首次提出了基于脑功能实证研究的口吃双通路理论。该理论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口吃的病理机制,而且为口吃的诊断和干预提供了理论参考。日前,《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负责这项研究的彭聃龄教授和卢春明博士。
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志力课题组揭示出:大脑内蛋白质“多巴胺D2受体”是调控觉醒行为的重要受体,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界有关睡眠、觉醒调节理论系统,为临床治疗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换床入睡难的“第一晚效应”顽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对于旨在了解神经编码机制的研究人员而言,记录神经细胞的集合是一个流行的方法。但是用神经细胞集合的活性预测单个神经细胞的活性效果如何呢?美国科学家发现,小规模随机采样的神经细胞集合中的峰值活性能够以相当大的准确性预测未来单个神经细胞的峰值活性。
德国耶拿大学2010年3月26日发表公告说,该校研究人员发现,不仅打针或受伤等疼痛的感觉能激活脑部处理痛感的区域,与疼痛相关的语言刺激也同样会激活相关区域。
为更好地了解教育神经科学,促进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融合,我校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于2010年1月14日在中山北路校区举办了主题为“心理、脑、教育”的教育神经科学研讨会。
据英国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发现大脑形成记忆的机理。人们早就知道,神经元相接的地方——突触是大脑的信息交换和储存的关键。但是研究人员表示,现在他们已经弄明白突触这个地方的分子是如何加强记忆的。
2009年12月16日,美国《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徐天乐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GABA Transporter-1 Activity Modulates Hippocampal Theta Oscillation and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nduced Long-Te...
“计算神经生物学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关于神经系统功能研究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它吸收了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理论,以及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神经科学所关心的大脑工作原理。”在第三次中国科协论坛“2009计算神经生物学高层战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这样描绘了计算神经生物学的内涵。
2009年11月24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袁小兵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PKCδ Regulates Cortical Radial Migration by Stabilizing the Cdk5 Activator P35”。这项工作主要是由该研究组的赵春涛、李坤、郑望、李俊涛、梁旭俊、耿安琪、李宁等人共同完成。
张香桐基金会2009年度颁奖仪式于11月10日在广州“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上举行,仪式由基金会理事赵志奇教授主持,吴建屏名誉理事长和张淑敏理事为获奖者颁奖。“张香桐青年神经科学家奖”获得者罗敏敏和徐天乐研究员,“张香桐神经科学研究生论文”一等奖获得者胡文钦和杨艳分别做研究报告。
  大脑功能的正常行使建立在其神经环路电活动稳态的基础上。当环路电活动受到扰动时(例如发生癫痫时高兴奋性),神经环路其它组件, 包括突触信息传递、神经元兴奋性和形态结构等也相应地发生改变,从而重建新稳态或恢复正常活动水平。这种环路活动自我调节机制称之为稳态调节,其发生的细胞机制是脑功能可塑性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
2009年9月9日,《神经科学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姚海珊研究组的研究论文“外膝体感受野的时空频率调谐特征可以提高神经元分辨自然图像的能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